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45章 茶社的拍賣會,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45章茶社的拍賣會
吳南海認為如果土著們在技術獲得的方法上來的過於廉價,長遠來說只會損害元老們的利益。當工廠還在建設初期的時候,工人們還沒完全掌握工廠生產技術的時候,元老們掌握的技術對人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對人們來說沒有元老們的技術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但當工廠完成建設,工人熟練掌握生產的時候,到時候他們只會認為工廠的一切是他們創造的,與元老們沒有任何關係。技術知識的不可見性會讓人們淡化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如果知識不再重要,那麼元老們榮光也就距離失去的時間不遠了。
為了保證讓工人時刻認識並清楚的知道元老院內元老們技術的重要性,保證智慧財產權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而保證智慧財產權的重要,就必須從一開始向人們灌輸智慧財產權也是需要真金白銀購買的,不僅要購買,而且還要如農田一樣可以不斷的生錢。只有如此才會保證元老們榮光的長遠。
此外,過去他們的技術擴散主要是透過選擇合作者的模式來進行的,這種選擇並無具體的標準,但是更多的還是元老個人的看法。往往某個土著商人因為機緣巧合獲得了元老或者某個部門的青睞,就獲得了扶持。雖說總體看來目前扶持的物件表現都不錯,但是未免有失公允,帶有很大的投機性和偶然性。也使得土著商人們設法鑽營的勁頭更大了。這都不利於創造一個公正公開的營商環境。
吳南海的理論獲得了不少元老的支援。由於元老院實力的進一步增強,過去對“技術擴散”看得很重的元老的態度也有了轉變,畢竟有了機關槍的時候就不會對燧發槍技術耿耿於懷了。而且元老院目前工業上總體不上不下,技術水平世界第一,產量少得可憐的局面也亟須改變。拍賣會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召開的。
吳南海拿起桌子上的資料夾,開啟瀏覽了起來。檔案上記錄的是已經繳納了保證金商戶們。按照元老院的新規定,從事工商業必須有經營實體。所以這份名單上出現了很多看上去頗為陌生的企業--都是本地大戶新註冊的企業。
自從稅務局來到廣州,本地大戶們為了適應新稅體制,紛紛註冊公司,所以多了不少“有限責任公司”。
吳南海翻開第二頁,是這些參與企業的背景資料介紹,他慢慢地翻閱著,看著這些平淡無奇的字號後面的實際控制人--其中頗有幾個他熟悉的名字,都是明末廣東的名人。其他人他雖然不熟悉,但是想來也不是普通的商賈。
這次拍賣會一些原本由元老院扶持、入股的標竿企業,如張家的食品企業,陳李濟和潤世堂的藥業企業都沒有出現,來得很多是過去與元老院交集不多,現在冀圖在新體制下尋找發財機會的“新人”。
不過,單看他們的背景的話,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多數實際控制人和“工業”毫無關聯,九成以上都是從事商業、放貸和農業租佃作為主要營收。不到一成的實控人經營過手工業。集中在絲織業、食品加工業和工藝品上。
吳南海讀過廣州市綜治辦編撰的《廣州工商業調查》,對廣州的工商業的底色是相當瞭解的,一言蔽之就是成規模的製造業非常少。所以這裡面也幾乎不存在這樣的人物。
看來在任何時候,乾製造業都不發財啊。吳南海心中感慨,看這些大戶的情況,最有錢的,幾乎都是從事貿易和放貸的。
把他們引導到投入大,利潤低,回報慢的製造業來,要不是元老院的光環,恐怕還真辦不到。
當然,這次拍賣會的所謂“專利”,本質上是“加盟”。不管本地工商戶們買下了哪個專案,實際運作就是他們出錢(也許還要出地),元老院出技術的一種模式。而元老院目前的狀況是根本不會讓他們虧錢的。商戶們花了錢之後,也等於是搭上了元老院的船,少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