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12章 困難重重,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12章困難重重
李么兒這幾年在外面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士,閱人之術已非吳下阿蒙。見這年輕人眼裡一瞬間有了火苗,顯然起了攀附之心。不由地暗暗好笑:功名利祿之心果然是每個人的軟檔!想到自己只要樂意一言便可興邦,一言亦可滅國,操弄普通人的命運猶如玩物,不覺心中得意。
想到這裡,嘴角不由露出微微的笑意。說:“我來這裡,為得是推廣良種,改進絲業……”說著,把自己的具體任務詳細介紹了一遍,“選擇豐生和作為合作伙伴,自然也是看中你們在這一帶從事蠶絲業多年,熟悉本地情況,所以想勞煩你把本地的蠶、桑、絲、織各方面都說一說。”
其實李么兒已經多多少少的瞭解了一些這方面的情況,其中既有陳宣提供的材料,也有她自己走訪豐生和的匠人、賬房獲取的資訊。
但是她這些年來搞推廣總結出來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在做田野調查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多的收集資訊,因為每個人說得情況多是有出入的,有些是故意撒謊,有的是無意識的修飾。而且這些資訊往往還由於某種奇妙的“群體性心理”而趨同,給採集者帶去完全錯誤的結論。
眼前這個年輕人既然是豐生和的少掌櫃,又有多年的實際經驗,他提供的資訊即有全域性,在細節上掌握也不會差,非常有價值。
要介紹本地情況,陳霖自然知無不言。道:“本地養蠶的人家不少……”
香山縣在明代以前尚是珠江口的一片淤積的沙洲,明代才與大陸相連線,故而沙田甚多,因為地勢低窪,也多魚塘。這裡與廣東最古老的絲綢產區順德毗鄰,受其影響,農戶多植桑養蠶。但是規模並不大。
隆慶開關之後,受生絲綢緞外銷暴增的影響,本地的蠶桑戶才有大幅度的增加,種桑養蠶才漸成風氣,不過產量還是比不上順德、佛山這些傳統養蠶地區。
“除了香山、順德、佛山,廣州府的範圍內還有那些地方有規模的養蠶業?”李么兒問道。
“東莞也有,說起來,其實比本地還規模大些。”
“我看這裡的條件不差,應該能養更多的蠶。”
“話是不錯,只是我們這裡的銷量有限。養多了,生絲也無出路。”
“哦?”李么兒來了興趣。這些都是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得不到的情況。她繼續問:
“我記得廣州外銷的生絲和綢緞很多。都是成千上萬的裝船運出去。怎麼會賣不掉呢?”
陳霖說本地的蠶種不佳,出的生絲質量不好,不論內銷外銷都賣不出好價錢。
“別看廣州、佛山那邊機戶挺多,可是有些品種的綢緞必須要用湖絲才能織--本地絲不夠韌。”
“廣州佛山的機戶織坊有多少呢?你們本地呢?”
“這個,小人就無從得知了。大約一兩千戶是有得。本地機戶大約有幾十戶,織坊只有豐生和一座--其實就是在廣州、佛山織坊也不多。多是機戶。”
這和李么兒在廣州得到的情報大致相同。按照廣州市政府給她的材料,廣州城內外共有“蟒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廣紗行”五大行,另有十幾個小行,涉及到從繅絲、搗煉、撁經、煉染、織造……等全部工序,一戶一機或者幾臺機的機戶有二千五百多家,
如果加上佛山、東莞、順德和香山這些屬縣,整個廣州府的機戶不會少於三千家。
單論生產規模和產量,廣州府的絲織業在整個大明也算是名列前茅了,但是生絲質量制約了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這麼說你這裡也需要用到客絲了?”
“只要做織花紋的綢緞,就必用湖絲。若是考究的,還得是瘦絲。”陳霖道,“我父親也想過用本地絲替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