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58章 初到三亞,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且還把三亞列為“南洋貿易中心”。
然而這幾年下來,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絕大多數只停留在紙面上。連當初規劃的“海軍南洋方向的基地和指揮中心”也沒有落實。
雄心勃勃的鹽化、石化基地完全不見蹤影。石化就不必說了,鹽化這“成熟”的產業也沒鋪開,道理也很簡單,鶯歌海的曬鹽條件再優越,它也是隻是一個荒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變成鹽場。而海南島北部和廣東南部沿海的鹽場生產的食鹽就足夠元老院目前的鹽化工業使用了。
當然,進一步擴大鹽化的產能總是一件好事,但是興建鶯歌海鹽場所需的人力物力令企劃院望而生畏。雖然現在企劃院的國企序列表裡有“鶯歌海國有鹽城”這個單位,但這只是一個小型的鹽場。年產量只和馬嫋鹽場相當。與其說是為了給元老院提供更多的鹽,倒不如說是為了給流放者一個就業基地。
當時給三亞的工業規劃中,除了田獨礦務局,真正實現的只有椰產品加工基地這一項,目前海南島南部的椰子的貿易和加工中心就設在了三亞。另外一個規模工業企業就是亞力酒廠。
面向南洋的貿易中心雖然一度受過元老院的力推,在締結各種貿易協議的時候都會把三亞列入“開放港口”行列中,但是事實是,除了夸克窮的勞動力貿易之外,大多數歐洲商船都不會把這裡作為貿易口岸使用。
元老院當初認為這裡既然是下南洋航線中的必經之路,歷史上也有南洋貿易船隻在此地停泊,那麼只要政策扶持,自然就能在本地形成一個貿易口岸。
另一方面是三亞尷尬的地理位置、元老們忽視了一個問題,歐洲商人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港口的時候固然飢不擇食,連臺南這樣的蠻荒之地也願意去佔領,但是前提是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有選擇的話,人人都希望在靠近商品銷售地和供應地的港口貿易。而不是在一個轉手貿易港。
三亞偏偏就是一個不生產什麼出口商品,也很少消費進口商品的城市。這裡出口最多的產品是鐵礦石和各類椰產品,嚴格意義上說都不是商品,而是企劃院的物資。真正能向外商銷售的本地商品只有亞力酒。
外商喜歡的各種出口大宗商品:絲織品、糖、朗姆酒、工業品、鋼鐵製品、玻璃製品、食品、瓷器……三亞很少有生產或者完全不生產。這意味著這些商品都必須從臨高和大陸上運來。
雖說企劃院和三亞特別市為了吸引民間資本到來投資辦廠,參與海外貿易,設立了很多優惠條件,包括低價的土地,稅收減免等等。倒也吸引了不少商人來三亞設立“有限公司”,但是許延亮在三亞轉了一轉,感覺本地製造業企業不多,大多是掛了個牌子的“公司”。而且也看不出“業務繁忙”的感覺。
農業口在三亞周邊花了大量的資源開辦“熱作園”,但是海南島的熱作條件遠不如東南亞,生產香料不論成本還是產量都不如印度和摩鹿加群島,而橡膠、可可、棕櫚油這些熱作在三亞種植的氣候條件多少有些不足,生產週期又很長。至今還形不成貿易規模。而且從長遠看,海南島也不是理想的種植地。
至於進口,直接在本地能消耗的商品就更少了。因為城市規模長期起不來,工業水平有限,三亞迄今為止的正式的居民不過五萬人,主要是礦務局務工人員和企劃院安置在周邊農場的農業移民。其本身消耗的物資並不足以支撐起充足的進口。目前三亞進口的大宗“商品”只有勞動力和稻米。前者因為礦務局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不斷下降,也處於衰退中。
對於英國人、荷蘭人來說,去臨高或者去高雄,並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但是在貨物選擇上卻有了很大的餘地。儘管企劃院一度也曾經企圖使用關稅來調解商船的去向,但是一個事實就是既然外國商船可以直接把貨物運到臨高去,為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