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14章 四大家魚,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鰱四兩銀子,鯇二兩,鯪一兩。”

考察組又不是真要買魚花,陳五仁聽了打起哈哈來,“夏花上市尚有些時日,不急不急,待我返鄉安排挑基,事成之時定來尋鍾兄。”

“無妨,買賣不成仁義在。”

陳五仁想起來之前漏掉的一件事,問關有德:“敢問關兄,四大家魚的魚花是如何篩選開的?”

關有德見他不訂魚花,又這麼一問,心中有些不悅,臉上雖然沒有表露出來,但回答的語氣有些直白:“老先生的問題未免太多了,魚花,細如針,一勺輒千萬,唯九江人能辨之,撇‘花’乃我裝家吃飯的手藝,歷來都是家傳之法,從不外傳。”

陳五仁在臨高待久了,養成了不懂就問為什麼的習慣,關有德這麼一說,他才意識到不妥。古代但凡有點技術含量的手藝,基本上都是家族傳承或者師門傳承,而且傳男不傳女,生怕女兒出嫁將技術帶到夫家去了。學徒則要跟師傅當牛做馬,充當若干年的免費勞動力,才能從師傅那裡學得手藝,當師傅的往往還要留一手,不然怎麼會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俗語。

但在臨高,除了少數機密,哪個元老不是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給手下的歸化民灌下去,生怕他們學不會。但凡碰到喜歡問為什麼的歸化民,技術元老都是歡天喜地得如同中了大獎,捧在手心裡當個寶。兩相對比,陳五仁不勝唏噓,差距為什麼就這麼大呢?

在魚花市晃盪許久,此時太陽已經升到頂,氣溫漸高,關有德是個藥罐子,感覺有些體力不支,便向考察小組告辭:“莫老爺,我身子有些乏了,頭昏腦脹的,就不陪諸位了,還望見諒。”

莫魚駐守九江已經兩年,知道關有德所言不虛,也就不留他。關有德和鍾吉離去之後,林成文才對陳五仁說:“陳科長,撇花的方法沒問到就算了,今後咱們靠人工繁育,不同品種的魚卵從一開始就分開了,也就不存在撇花這個環節了。他們願意守著這個秘密就讓他們守著吧,最好帶到棺材裡去。”

陳五仁點點頭,“確實,不過首長叮囑我們務必搞清楚九江鄉魚花生產的所有環節,肯定有他的道理。看來這個事情沒那麼容易搞清楚了。”

莫魚一聽是首長的吩咐,道:“這個簡單,下次有哪個不長眼的裝家落在我手裡,我一定讓他說得一清二楚,否則別想從我手裡溜走。”

陳五仁道:“莫兄,元老院向來依法治國,刑訊逼供可是要受處分的。”

“謝陳科長提醒,不用刑我也能讓他們老老實實交代,嘿嘿……”莫魚陰笑起來。

“其實我之前聽農業部的首長提過撇花的原理,大體上是根據不同魚種生活在不同水層的習性來進行區分,剩下的就是熟練度的問題了。”林成文道:“通常浮在最上面的是鱅魚,中間的是鰱魚,稍下的是鯇魚,最下層的是鯪魚。把魚花放在竹筐後,讓它們遊一兩小時,然後用木製塗白漆的魚碟將水輕輕攪動,根據各種魚在水中的不同層次,從上到下把魚撇出來。”

陳五仁道:“原理和實操還是有區別的,別忘了除了四大家魚,裡面還混有其他魚種,有些魚種生活在同一水層,魚花又細如針,要區分開來並不容易。”

林成文道:“無所謂了,反正都是要進棺材的手藝。就目前探訪的資訊來看,九江的淡水魚養殖技術並不比我們更強,雖然這裡已經代表了土著的最高水平。”

“小林子,你這話可是真的?”莫魚有些吃驚,雖然他很早就跟了元老院,知道元老院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比本地人做得更好,但他沒想到連養魚這種事情元老院也有技術優勢。

林成文道:“可不是!就拿四大家魚的投放比例來講,臨高每畝至少投放一百尾草魚,鯪魚也就五百。他們投的草魚才三十尾,說明他們沒有足夠的草料,鯪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