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09章 桑園圍,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批伏波軍淘汰下來的米尼槍替換隨行拔刀隊手中的南洋式步槍,這兩種步槍的區別僅僅在於是否有膛線,但射擊精度卻是天壤之別。另外元老護衛總局的特勤員都裝備了新的1637式後裝步槍。朱鳴夏拍著胸脯保證,有了這等火力,即使沒炮,真遇上土匪他們也不敢動。

陸軍、海兵隊以及海軍水兵長期以來使用米尼步槍存在口徑過大影響彈道效能、槍管過長(原型恩菲爾德P1853槍管長99cm)不便裝填,分裝紙包彈藥容易受潮等問題,改造的霍爾改步槍也未能完全解決前述缺陷。隨著壟斷日銅貿易獲得的穩定銅料供應,新設計一款銅殼定裝彈步槍成了當務之急。

1635年,兵器設計局兩個小組分別拿出1號方案(仿自春田M1873的活門槍機)和2號方案(仿自馬蒂尼-亨利下落式槍機)。在元老院忙於兩廣攻略的期間,兩個方案都製作了不同的樣槍以適配各種實驗彈藥。審查試驗結果時,軍方認為2號方案在射速、可靠性上全面優出,而企劃院則中意1號方案,理由是可以用米尼槍改裝。隨著兩廣的戰爭告一段落,元老院決定大力充實國民軍,鞏固新區,從正規軍中淘汰的米尼槍或改造成南洋式步槍提供給國民軍駐防中隊,或直接交付國民軍機動中隊。1號方案遂喪失優勢,2號方案被正式定型為1637型後裝步槍。

本槍配套1637式10X61mmR黑火藥步槍彈,從72厘米槍管中發射初速485m/s,標準彈頭為338格令(21.9克)硬鉛合金彈頭,配合梅特福式膛線,600米內有良好的散佈精度。由於一些陸軍軍官過於執著白刃格鬥,擔心縮短槍管會削弱拼刺能力,本槍配發了加長槍刺,然而大部分戰鬥中士兵都報告新步槍射速較快(最高20發/分,實際戰鬥射速約12發/分),火力猛烈,白刃戰發生的機率反而明顯下降。

1637年式步槍在南下行動、北伐戰爭和整個1640年代的大陸攻略中都是當之無愧的主力步槍。其使用範圍之廣泛、時間之長在澳宋輕武器系統中無出其右。甚至當澳宋本土部隊已全面換裝無煙藥半自動、全自動武器,地球另一邊的殖民地守備隊還在手工鑄造彈頭以供應他們手中老而彌堅的1637式步槍。

張梟站在船頭,迎著風,享受著從繁重的公務中解放出來的愉悅,西樵山就在兩公里之外,舉目可見。此情此景,張梟想起了之前整理資料時看到的一首詩,是湛若水在西樵山講學時所作:“春動樵湖湖水生,繞樵湖水水如城。衰翁獨坐樵雲頂,九十六峰齊月明。”

湛若水在嘉靖年間所見西樵山與後世所見差異極大,湛氏之所以稱西樵山“四方皆繞大海”,是因為當時桑園圍內的開發尚未深入,圍內有大規模的水域存在。九江湧是九江境內南北流向主要河涌,在明代時非常寬闊,據記載水寬二十八丈,後世由於持續開發,河涌淤塞,民建日多,才萎縮成小河道。

可惜此時距離湛若水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桑園圍內的土地開發程度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張梟已經看不到湛若水所見那般廣闊的水域了。

一路上,各式民船在無數分叉的河涌中來來往往,岸上農民揮灑著汗水辛勤地勞作,周邊的土著聽到大發艇別緻的噪聲,紛紛望向張梟的船隊,彷彿在向他行注目禮。張梟忍不住向他們揮了揮手。

“家玉,你可知桑園圍建於何時?”張梟問。

張家玉沒想到張梟會問他這個問題,他一個東莞人自然不會知道南海縣的一個圍堤的歷史,慚愧地答道:“學生慚愧,確實不知。”

“黃參議呢?”張梟又轉向黃熙胤。

“回首長,桑園圍始建於國朝徽宗年間,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黃熙胤作為前任縣令,興修水利是他分內之事,對這個轄區內的重要水利設施當然有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