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盛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5節,鳳行,假面的盛宴,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點什麼事,來向朝臣們證明自己不是白吃飯的,這樣才有利於樹立威望和拉攏朝臣。
而這個‘尋了機會’,可以是守株待兔,也可以是沒事找點事做,眾人都觀望著魏王的動靜,可誰也沒想到魏王的運氣會這麼差,竟碰上難得一見的旱災。
所以打從事情有了苗頭,京中等著看魏王笑話的人可不說。
至於為何會說難得一見的旱災?
實際上山西那邊鬧旱災,早在去年就有苗頭了,當時一省三十多個州縣俱皆受旱災侵襲,朝廷專門派了欽差去賑災,還給免了三年的賦稅,可惜情況一直不好,今年攏共沒下幾場雨,這不眼瞅著今年估計還是顆粒無收,山西道的監察御史連著上了數道摺子,當地官員也是連連向京中求助,朝廷專門為此事議了數次,章程已經拿出來了,如今就缺個人任賑災欽差。
這賑災欽差也是分好幾種的,若是災情不嚴重,也就是走個過場,不外乎做個威懾作用,也免得當地官員貪濫無厭,把百姓救命的銀糧也給貪了。這種情況是最好的,政績有了,差事也辦了,安安穩穩帶著功勞回京,裡子面子都有。
可若是碰到受災嚴重的情況,那就不光是賑了,總而言之其中十分複雜,再若是碰到朝廷有困難拿不出賑災銀糧,這差事的難度可想而知,甚至一個處理不當,很容易激起民變,是時所有黑鍋都會背在賑災欽差的身上,誰讓他統管賑災事宜。
所以對想出風頭的皇子而言,賑災是件好事,也不是件好事,這次對魏王來說,便不是什麼好事。
這幾年連著各地都有災情,朝廷連連賑濟,又是發糧又是免稅,而去年的旱災不光山西一省,而是綿延河南陝西山東等數省。朝廷好不容易因著鹽政改革存了點餘糧,如今揮霍一空,邊關戰事告急,哪裡的銀子都能缺,那邊的銀子不能缺,也就是說這次賑災朝廷拿不出多少銀兩,誰領了這差事,誰就得空手上。
恰恰就在這時候,提議魏王為賑災欽差的風聲越來越大,如今大家都看著,即使明白這差事很難辦,魏王也不能躲著不出頭。
鳳笙聽了魏王的話,柳眉蹙起,久久不散。
都知道這場有多難,這是魏王入朝以來碰見的第一個大關卡,即使鳳笙早就心知肚明‘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下場必定不好,也沒想到會是這麼艱難的局面。
可他們只能正面面對。
“在當地號召大戶捐輸倒是不難,就怕有些人會故意給你下絆子。”即使鳳笙這種尋常很少在外面走動的,也清楚山西一地局勢複雜,各個派系的人都有,若是這些人合起夥來給魏王下絆子,魏王的處境將極為不妙。
不用若是,這是顯而易見的,不然那些人不會合著夥在背後推波助瀾,慫恿著讓魏王出頭。對於那些人來說,災民們算什麼,哪怕賠盡一省饑民,也沒有徹底打垮對手的來的重要。
“父皇也不管管,這是拿著百姓民生做棋子?”
鳳笙越說越不忿,反倒是魏王苦笑了一下。
就是心知肚明怕有人使壞,所以這次他非但沒有迎難而上,反而一直避著躲著。可惜這事根本不是能躲過的,他倒是暗示了建平帝,若是這次旁人為欽差,也許難,但不會不能成,可若是換成他,難度數倍不止,而且這是在拿百姓的性命開玩笑。
只可惜哪怕是建平帝,也沒辦法在‘眾望所歸’之下力挽狂瀾。
“情況已經這樣了,與其讓人逼著接下差事,不如我主動請命。”
也是山西那邊實在耽誤不得了,連著兩年鬧災,今年又顆粒無收,當地已經發不出賑災糧了,百姓朝不謀夕,人情洶洶,已經發生了數次饑民衝擊當地官府的事件。
“也只能是這樣。”既然躲不掉,只能認真想想怎麼才能解決這次困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