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五章 前倨後恭,揚鋒漢起,宇十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千人隊伍,三百輕騎開路,浩浩蕩蕩從洛陽往東,先過偃師。
嚴恪和裴強已是軍中屯長,此次前往豫州汝南郡,不知何時才能重返家鄉,楊安玄有意讓兩家部眾與家人話別。
偃師城遭受兵火,城中建築被焚殆盡,新任縣令嚴凱正在召集民夫重建。
偃師原縣令何捷和縣丞賈宣之在豆田壁戰後被擒,本應押往延尉受審。裴博和嚴安生恐兩人到了京城說出不利他們的話,透過嚴恪暗中送給楊安玄二百金,於是這兩人便在某夜試圖逃跑被射殺了。
山暢等人的忠義為朝庭所知,會稽王追贈山暢為勇義男,賜錢十萬,過繼其侄為後,以承宗祧;二十六名隨山暢而死的義士皆賜錢十萬,命縣令嚴凱建忠義冢,四時設祭。
周圍的塢堡、村莊有不少毀於秦軍之手,裴、嚴兩家自知得罪了依附的百姓,出錢出糧幫著遭劫的百姓重建家園,緩解怨恨。
即便如此,兩家的聲望仍大受打擊,依附的塢堡紛紛不再奉兩家為主,就連族人也有人暗中鬧著分家。
嚴恪和裴強率部曲成為官軍歸來,讓岌岌可危的兩家變得安穩下來,嚴安、裴博心存感激,傾盡全力迎接前來的兵馬。
楊安玄的大軍駐紮在偃師城外,百姓得知搭救他們的楊將軍率軍前來,敲鑼打鼓、竭盡家中所有前來歡迎,讓楊安玄感動不已。
為國為民不是虛話,老百姓心中有杆稱,分得清是非對錯,知道誰是真心為了百姓。
縣令嚴凱聞訊前來請見,談話中楊安玄得知山暢等人的忠義冢建在偃師城北的虎頭山下,提出前去祭拜。
新修的土路通往山間墳冢,楊安玄在牌坊前下馬,步行來到墳冢前。
二十八墳冢佈於青山之下,最前面的墳是勇義男山暢的。墳前有祭臺,臺上擺放著祭品,有殘香紙灰,看來有人前來拜祭過。
楊安玄率眾跪倒叩拜,舉杯相酎,不少人發出悲聲。
裴博、嚴安等人面有慚色,朝庭沒有追究他們降敵之罪,賞賜了“忠義傳家”的匾額,站在山暢等人墳前,實是有愧於心。
起身後,裴博上前道:“山暢等義士為國捐軀,老夫甚為敬佩,願出資在山邊買二百兩農田作為祭田,募人為義士守墓。”
縣令嚴凱走近楊安玄道:“楊將軍,嚴某素聞你的文名。義士冢前的牌坊立起已有半月尚缺一聯,下官才疏苦思多日仍不得,還請楊將軍賜下墨寶。”
楊安玄應道:“能為忠義之士題聯,愚之幸也。”
嚴凱讓人在祭臺上鋪好準備好的紙張,親手研墨,楊安玄背手而立,望著眼前蒼山青翠,飛鳥鳴空,生機盎然,可惜墳中二十八人卻再也無法看到。
滿是感慨地提筆在手,楊安玄在紙上奮筆書道: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
從偃師南下,過嵩山經登封前往許昌,這條路山路環曲,最不易行,卻是最近的一條路。
山勢連綿險峻,牽馬而行分外艱難,很快就看出嚴、裴部曲與安玄軍的區別來了。
安玄軍步履輕鬆,有說有笑,兩家部曲則氣喘吁吁,腳步沉重。
嵩山,白雲縈繞、峰巒疊翠,楊安玄極目四眺,風送猿啼,不知寇謙之在何處修道。
自打凌雲峰分別後,再沒有這位道長的訊息,不知得到自己的指點後,這位寇天師與歷史上會有什麼樣的不同。
到達許昌以後,道路變得通暢起來,官道可以一直南下,沿途有驛站村莊,三百匹駁運著物資,大軍一路能走出五六十里。
豫州境內還算太症,也沒有不開眼的賊人前來襲擊千餘官軍,楊安玄估算在十二月初便能趕到新息城。
汝南郡治所在新息城。新息城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