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基隆
坐等升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九章 基隆,900人從1620開始,坐等升值,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89章 基隆
基隆如今還叫‘雞籠’,本就是當地原住民語言的音譯,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是閩南人與當地原住民在此開始定居並貿易之後才漸漸出現了這個名字。
萬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關於這裡的記載就已經出現在了明朝人的書中,這裡已經有了基本的城池輪廓和概念,碼頭儘管設施不太完善,但基本上停靠幾艘當前時代的帆船還是沒有問題的。
本就是天然港口,加上簡單的基礎設施,使得這裡早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東南沿海的海商來此貿易,更是透過這裡打通了前往琉球的海上貿易航線。
之所以基隆並沒有因為海貿發展起來,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個地方在海貿航線上的作用並不是十分明顯。
航運技術發展到1620年的今天,已經完全可以做到直航琉球甚至倭國的地步,這就使得中途在基隆停靠補給的必要性並不是很高,加上人們對這裡的資源開發程度很低,所以充其量基隆也只能算是一個小型貿易據點。
歷史上要到6年後,也就是1626年,西班牙人才會攻佔這裡,但也因為這裡的尷尬位置而沒能將這裡發展起來,後面到了1642年荷蘭人從西班牙人手裡攻下這裡,但依舊沒能把這裡發展起來。
本時空臺南管委會出於掌控全島的目的不得不將基隆打造成控制北方的後勤基地,所以在聯軍出發之前,管委會就把這裡設定成了第三艦隊的後勤補給站,同時也透過大明海商和李旦的關係拿下了這裡。
拿下基隆並不需要武裝力量進攻,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那些已經定居在基隆的人多數都是大明東南沿海的商人,也有不少前宋遺民,都是華夏人,溝通起來更容易一些。
靠近基隆的原住民也和華夏人有了數百年的貿易習慣,本地的農具、布匹、鹽等基本生活物資貿易都需要靠這些華夏海商來解決,所以基本溝通方面的問題很少。
管委會沒有那麼多額外的人力物力來強勢拿下基隆,也不希望拿下基隆後出現太多反覆和牴觸的情緒,所以包括基隆一直到後世臺北一代,這裡都被管委會直接外包給了李旦家族。
這種外包包括本地防務、土地開發以及移民和原住民管理,臺南管委會對這裡只會掌控稅收、教育方面的業務指導以及治安方面的業務指導,除此之外幾乎可以說是將這裡‘分封’給了李旦家族。
在拿到管委會的授權之後,李旦整個人都好像年輕了十幾歲一般,除了每天在自己的工作上格外用心,他的業餘時間就幾乎只會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投入自家全部資源去開發基隆並籌備力量向臺北方向進軍,畢竟唐人給的地盤和自己打下來的地盤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有唐人背書,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背書至少會得到大明的默許,得到包括朝鮮、琉球、倭國三個周邊國家的認可。
而後者的風險非常高,那完全就是實力比拼,沒有唐人背書的情況下,這三個國家隨時都能把自己手裡的地盤搶走,而以個人實力面對琉球這樣的國家李旦或許還有點底氣,但要說敢跟倭國、朝鮮相比,他還沒狂妄到那個地步。
第二個件事就是給自己兒子李國柱取小妾,以李家如今在臺南的地位和情勢來看,只要李國柱這一輩子能抱緊唐人大腿,未來無論唐人是入主中原還是保持東南沿海地區霸主的地位,李家都能有‘從龍之功’,可以說保全三代富貴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李家如今的情況也不可能再准許李國柱隨便娶妻,李旦的野望是李國柱能娶到唐人女子,哪怕年紀大一點也沒關係,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用聯姻的方式和唐人進行更深層次的繫結。
當然如果不能和唐人聯姻繫結,那最起碼李家的地位也要給李國柱娶一個大明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