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各方反應
坐等升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八章 各方反應,900人從1620開始,坐等升值,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7章 各方反應
大唐的1622年財政預算一經公佈,便在整個臺南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個年月可還沒有這種玩法,可以說無論是誰家的王朝,朝廷收入大概能有個數就算不錯了,至於具體如何分派使用,那可和老百姓完全無關,是需要那些商賈們花費大價錢與朝中權貴結交,才有可能知道的秘密。
所以這時代其實流行的還是所謂的‘紅頂商人’,儘管這時代沒有頂子,但意思差不多,無非就是那些攀附權貴的人才能夠知道朝廷要把錢花在什麼方向,提前進入某個行業才有可能賺錢。
大唐這裡公佈財政預算,首先3000萬唐元的數額就驚掉了一地下巴。畢竟這是個比大明還高的數額。
如今大明的全年財政收入大約在2000萬兩白銀左右,不算唐元與白銀的溢價,僅僅等價計算,也是高出了1000萬兩。
這還不算公佈財報的同時也公佈了1620年以及1621年的財政收入,特別是1620年的4200萬元,這額度比大明年收入高了整整一倍還多。
都知道唐人會賺錢,可實際上大家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知道會很多,卻從來沒有人想過能夠比肩大明。
這裡其實有個很大的誤區,首先紙幣溢價和流通效率並沒有被這個時期的人計算在內。在大明的收稅其實非常簡單,基本就是農業稅為主,一年兩次,春秋兩稅還是以糧食為主。
商稅幾乎沒有,頂多就是各州府城市中收取一些商鋪極少費用,多是用來維持地方官府的日常支出和衙役們的薪酬,甚至都解決不了各州府公職人員的薪酬,還需要農稅來補充。
臺南這裡關稅、貿易稅、個人所得稅一樣不少,而且是嚴格效仿後世老美,收稅收到了每一個在臺南的人身上。
每個人每月都有收入,每個月都要報稅,這就意味著稅收是全年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而不是大明那樣只有一年兩次。
其次就是貿易稅和關稅這裡佔了較大份額,貿易一進一出從未停止。整個大明的海貿幾乎大半都被臺南壟斷,東南沿海都要先到臺南轉手再出售,這一進一出的稅就非常多。
其次是北上倭國、朝鮮或者南下馬尼拉和巴達維亞等地,幾乎也是要在臺南轉手,相當於整個東方的海貿關稅大半都被臺南收走。
當然大頭仍舊是‘新’產業的貿易利潤,這一點財報裡也有體現,不過大家也只能大概估算出唐人賺了多少錢,並不能算出唐人的利潤有多麼誇張。
而且財報只有大概資料是在公告欄裡公示出來,具體釋出的細節都授權給了三大報,很多商人為了瞭解唐人實際財報資訊,又不得不購買財報增刊,由此也體現出了唐人反覆賺錢的能力。
不說1620年的4200萬元,1621年上半年的2800萬元,僅僅是1622年預估財政預算的3000萬元,這個數額就已經讓很多商人紅了眼睛。
因為這裡面明確提及了六座城市的基礎建設,也就意味著商人們可以提前在周邊籌備基建原材料和勞動力,畢竟唐人在財報裡和新聞分析中也明確告知了大家,這些基礎建設會以臺南為藍本,大多數會分包出去。
唐人無論是基礎人數還是管理人才都是極度匱乏的狀態,所以分包早在臺南建設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
因此很多商人都知道這種情況早晚會發生,卻沒想到唐人手筆會這麼大,一口氣要直接建設6座城市。
其中臺南是以新城區開發,工業化改造為主,其他五座城市則以道路、橋樑、排水設施等基礎專案為主。
3000萬元仔細分下去,實際上每座城市也分不到幾百萬元,甚至分配最少的臺中、臺北兩座城市僅有每座城市100萬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