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八六章 錯覺,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已經相當統一。
早在江忠源作為江西按察使,組織南昌保衛戰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看到太平軍水師在長江中往來運兵、轉運糧草。意識到與太平軍作戰,必須擁有水軍,與太平軍爭奪制江權,水陸配合,方能與之爭雄。
他的幕僚也建言江忠源:“東南皆水鄉,賊踞有江路,而我以陸師擊之,其勢常不相及,必與賊爭長江之險,而後可以制勝,非造戰船,無可言戰。”
江忠源隨即上書朝廷,請飭湖南、湖北、四川各造長龍快蟹船二十艘,即令廣東購大炮幹尊,配給各船,即日馳奏,奉旨允行。水師之興自此始。
咸豐三年冬,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奉旨在衡州設定造船廠,招募水勇,創立湘軍水師。
只是此時廣**然被護衛軍佔領,清軍沒有外購火炮的途徑,只能自造火炮,戰船在威力上不如預期。
曾國藩初建水師,必然要有戰船,因此首先要解決戰船形制的問題。
當時可供借鑑的有綠營水師和太平軍水師。但是,“綠營水師,承平時用艨艟巨舸,繪以雲龍。無事委舟江畔,帆楫隳弛弗之問。遇大操則新之,軍士腰皮帶浮水面,往來攢刺,務為美觀。操必復委之,虛應故事而已。
而太平軍的“水師戰船”也僅僅是掠來的商船而已,只是數量龐大,實際戰鬥力顯然也不行。
既然綠營水師和太平軍水師戰船不合仿製,曾國藩只得另謀他法。“始編木為簰,寬七尺,長丈有五,剡其兩頭以衝敵。試之不濟,益專意造炮船而苦不知其制。自運精思,改商舟為之。
湖南各地有龍舟競渡的傳統,造龍舟的技藝精絕。
曾國藩於是讓匠人仿端午競渡舟,短橈長槳,如蚿足鳥翼,逆水斗風不能阻。然皆用己意締造,無成法可循,其制屢更未定。
後守備成名標自長沙來,向曾國藩介紹了廣東的快蟹和三板船式,同知褚汝航自桂林來,介紹了長龍船式。
曾國藩令仿造之,試炮果不震。乃令成名標董其役、褚汝航分廠湘潭,奏留大營粵餉八萬辦水師。凡成快蟹四十,長龍四十,三板八十。
湘軍水師以營為單位,每營戰船的種類和數量有所不同,快蟹船被裁撤,長龍船減至八艘,三板船增加至二十二艘,一共三十艘編為一營。
各種戰船的人員配置照舊。當時水師戰船都配有船炮,船制不同,船炮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
水師船炮,長龍頭炮2尊,重800-1000斤,邊炮4尊,各重700斤,梢炮1尊重700斤,快蟹船炮與長龍相同;三板船炮,頭炮一尊,重700-800斤,梢炮1尊,重600-700斤,腰炮轉珠2尊,重40-50斤。
各船均配備洋槍、鳥槍及刀矛等若干,以備近戰。
而護衛軍的湘江水師,與贛江水師一般,有鐵甲炮艇五艘,每艘戰船配備,150mm後膛快炮兩門,技術上世界領先。
還有兩挺暴風雨機槍,火力上頂得上上百杆火槍。
另外,在防禦力上,清軍的所謂長龍炮、梢炮根本就轟不開護衛軍戰船的防禦,但是護衛軍的戰船主炮,一炮就能將清軍的戰船送入江底。
方士寬被帶到了彭玉麟的座船上,他能夠看出此時的彭玉麟沒有前幾天那麼意氣風發了,整個人像是一個洩了氣的皮球。
他知道,肯定是護衛軍動手了。
其實他並不知道護衛軍什麼時候發動進攻。但是他這裡的情況是實時跟上通報的。
他沒能夠從湘軍的衙門中出去,自然就是失敗了。護衛軍那邊就能夠正常安排進攻了。
“彭將軍,我還是那句話,大家都是漢家兒郎,沒有必要拼個你死我活。你也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