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西夏建國,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即派韓琦到陝西任安撫使兼招討副使,協助夏竦經略陝西。韓琦又向仁宗推薦范仲淹一同赴陝西對抗西夏,恰逢當時范仲淹被貶官在越州(今浙江紹興),而貶官期間也一直沒有停止給朝廷上梳有關陝西戰事的奏疏,仁宗一琢磨都是國家棟梁,對陝西戰局也都有深入分析瞭解,那就安排上,於是也派范仲淹到陝西任安撫使兼招討副使,同為夏竦副手。
當時陝西與西夏接壤的主要有三個地區,從西往東分別是涇原路(今甘肅東部)、環慶路(今甘肅慶陽地區)和鄜延路(今陝西延安地區),涇原路由韓琦坐鎮,環慶路由任福防守,鄜延路由范仲淹主持。
鄜延路的延州宋軍在此前已經與夏軍戰鬥多次,范仲淹來到之後重新整備軍隊,嚴明軍紀。以往範雍治下與夏軍戰鬥,宋軍按照軍官品級高低出戰,低階軍官先上,高階軍官後上,需要的兵馬自己去點。范仲淹一改這種惡習,嚴格要求各將領率自己人馬,平時自己操練,戰時統一聽從號令令行禁止。
范仲淹其實是在違規操作,按照宋朝軍事制度,武將定期輪換,作戰時憑符節領兵上陣,故而有宋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然而互不認識就沒有心理負擔,就像我們今天上班如果領導每個月換一茬那我們肯定就是每天都划水摸魚,反正領導也待不久。范仲淹非常清楚這種現象帶來的危害,但他是帶著打贏西夏的使命來的,規矩約束普通人那是規矩,規矩在大佬面前形同虛設,范仲淹就這麼幹了,而且效果不錯,在他的麾下逐漸湧現出若干傑出將領,包括後來遠征交址的郭逵、西夏的老對手種世衡和名將狄青。
只不過當時,將軍們還稍稚嫩。
整頓完部隊之後,范仲淹開始實施他的軍事計劃:修築堡壘,一步一步蠶食西夏,蠶食到西夏撐不下去主動投降。
范仲淹派種世衡在延州城北二百里宋夏兩國邊境線上鑿石取水築城,造了一座堡壘叫青澗城,距離西夏核心州銀州、夏州都非常近,築城期間夏軍屢次來進攻都被宋軍打了回去,青澗城建好之後夏軍不敢輕易進攻延州,恨得咬牙切齒,李元昊活動區域更是大受限制。
韓琦的與范仲淹的軍事思想不一樣,主張速戰速決,避免持久戰拖垮國家經濟,集中兵力一次性幹掉西夏。
兩位大佬各執己見,各自練兵整備軍務,讓領導夏竦發現一個嚴峻的問題,韓琦和范仲淹這兩位大佬,他控制不住。
宋朝一貫的作風是文官掛帥出任地方軍事一把手,夏竦是陝西經略招討使,整個陝西的軍政一把手,但韓琦和范仲淹都各自有一套成熟的對夏政策,夏竦支援這個,那個不同意,支援那個,這個不同意。
夏竦慫了,只好派人向中央稟報,聽朝廷決斷。
其實韓範兩人主張各有道理,貫徹誰的思想都不見得有錯,但作為國家軍事行動,必須有絕對統一的行動方針。夏竦的彙報到了中央,不久傳來回復,朝廷指示涇原路、環慶路兩路兵馬組織進攻,范仲淹的鄜延路仍然築堡招降。
其實中央出現這種決策也不奇怪,當時中央的首相是呂夷簡先生,有這位先生在,跟沒這位先生在,感覺也沒什麼區別。
接下來的仗其實不用打,只要打,宋軍肯定敗。
李元昊不會給宋軍猶豫的時間,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號稱十萬大軍進攻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韓琦派任福率涇原、環慶兩路宋軍約兩萬人迎戰,兵力懸殊太大,韓琦知道不能硬拼,暫時只要能打退夏軍就行。特意交代任福從懷遠城後方沿著宋軍堡壘行軍,觀察夏軍形勢,夏軍此次聲勢浩大不易戰勝,可以在夏軍回軍路上設伏,一定不要輕敵冒進。
二月初十任福率軍出發,到了懷遠城附近正好遇上一隊宋軍當地守軍迎戰夏軍,還沒等任福大軍趕到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