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西夏建國,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本來李士彬率領的宋軍兵力將近十萬,當面鑼對面鼓十萬對十萬跟夏軍硬剛未必打不過,但十萬人分散把守三十六座堡壘那就是十萬除以三十六,每座堡壘就只剩下兩千七百人,十萬對上兩千七,兩千七必死。
全軍都勸李士彬不要分兵把守,李士彬兒子李懷寶更是死諫,分兵必輸。但軍令如山,李士彬不敢抗命,無奈之下只好分兵把守,每個寨都留了守軍,結果李元昊率領騎兵主力過來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把三十六個寨一掃而光,宋軍根本無力抵抗,李懷寶奮力抵抗戰死沙場。
李士彬一看這仗要輸,趕忙上馬撤退,然而身邊計程車兵已經被之前來延州安置的党項武士收買,給他準備了一匹病馬,李士彬騎著病馬根本跑不動,上去就被西夏軍生擒。
金明寨失守,延州城等於暴露在夏軍的鐵蹄之下,範雍慌了,趕忙詔令附近的宋軍前來防守,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分別率部前來。
到了仁宗年間,北宋軍制逐漸穩定,不像太祖太宗朝那樣大佬們亂掛職。仁宗朝地區方面軍事一把手為都部署,相當於大軍區總司令,由於太過重要一般由中央派遣的經略擔任,比如後來的夏竦。除了都部署之外,還設副都部署,往往擔任一行政路的軍事長官,相當於軍長,帶兵少的五千八千,多的數萬人比如劉平、石元孫都是副都部署。再往下就是都監,一般來說只率領一支部隊,兵力一般也就是幾千人到萬把人。
李士彬以一名都監的職位手底下能管那麼多人,是因為修建堡壘需要,手下不全是戰鬥兵力,還有大量的工程兵、運輸兵、屬於特殊情況。
劉平本是文官,進士及第後擔任御史,後來因在朝中跟丁謂不對付被貶出京,宋朝有文人帶兵的習俗,而且劉平在地方任職時曾有過行俠仗義的英雄事蹟,輾轉來到西北領軍。石元孫這位將領來頭就更大了,只介紹一句,他是開過功臣石守信的孫子,軍旅世家。
劉平、石元孫倉促來援,根本來不及召集大量兵力,只是率自己所部各兩千人,兩路宋軍匯合後來到了延州城外的三川口駐紮。當時已經到達延州城的還有其他三路宋軍,分別是黃德和部、万俟政部和郭遵部,由於戰事緊急,三將跟劉平石元孫一樣都只帶了自己直屬部隊兩千人前來,這樣,延州城下終於集結了總共一萬宋軍。
五路宋軍中劉平品級最高,於是劉平號令五路宋軍合兵一處共同迎敵,劉平的戰術思想非常正確,分兵只會慘敗,團結在一起才有勝算。但劉平忽視了一件事,那就是夏軍有十萬大軍,之前李士彬的十萬守軍都已經被擊潰了,現在就憑他手上區區一萬餘人的宋軍指望什麼跟夏軍對抗?況且五路宋軍互不統屬,只是臨時湊到一起參與會戰,劉平對其他四將的節制能力非常有限,這場戰鬥可以說從沒開打之前,宋軍就已經輸了。
劉平輕敵冒進,李元昊卻還在故意示弱,正月二十三日,李元昊派出幾百人佯攻,宋軍一鼓作氣上去就消滅了這股夏軍,剛剛消滅一股夏軍,李元昊又派了一支騎兵進攻,宋軍還來不及休整馬上繼續應戰,西路都巡檢時郭遵身先士卒帶頭殺入夏軍中,手持一把鐵杵斬殺數名夏軍,所向披靡。
但逐漸的,兩軍的差距顯露出來了,夏軍後繼部隊源源不斷,而宋軍疲態盡顯逐漸不支。更要命的是關鍵時刻,其中一路主將黃德和領著自己的兵跑了。
總共也就萬把人苦苦支撐,其中兩千人正打著跑了,這場仗直接一邊倒,劉平派自己兒子劉宜孫追上黃德和,拉著黃德和馬韁繩勸黃德和帶兵回去,黃德和完全不聽勸,策馬而遁。
宋軍陣中少了一塊,直接導致陣型大亂,李元昊發起總攻,夏軍開啟了屠殺模式,最後万俟政、郭遵戰死,劉平、石元孫收拾了一千餘名殘兵且戰且退,退守到延州城西南,紮起營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