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9章 【利國監】,北宋穿越指南,王梓鈞,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械廠的管事張成也來拜見,並帶著朱銘去各處檢視。
“那邊是專門造火器的,”張成指著西北邊說,“已造出火銃三百餘支,熟鐵鍛炮三門、生鐵鑄炮六門。另外,太子遞來的‘鑄炮鐵模法’,鑄炮工匠也已經掌握,幾天時間就能鑄成炮管。但是……”
“但是什麼?”朱銘問道。
張成說道:“鐵模鑄成的炮管,多為白口鐵,脆裂而不堅韌。想要不炸膛,炮管就要鑄得更厚,還要用熟鐵在炮身多箍鐵環。這樣造出一門炮,大約要一個多月,而且會非常巨大笨重。”
朱銘又仔細詢問,基本瞭解了情況。
鑄炮鐵模法是晚清出現的,但其技術戰國時代就有,只不過當時用來澆鑄馬車的零部件和箭簇。
優點非常明顯,鑄造時間短,炮管只需幾天就可成型,不用像泥模法那樣要陰乾三四個月。而且鐵模可以反覆使用,大大節省了鑄炮成本。造出來的火炮勻稱光滑,砂眼極少,可提高火炮的穩定性。
缺點就更明顯,炸膛風險很高。為了防止炸膛,必須加厚炮管,外面的熟鐵箍也要多加幾道。鑄成之後還難以打磨,一旦澆鑄時出現問題,就只能報廢了重鑄,強行製作將大大增加炸膛風險。
也就是用一個多月時間,省去大量成本,造出一門重量堪比攻城炮,威力卻如野戰炮的粗笨火炮。
“鐵模做出來了?”朱銘問道。
張成回答:“堪用的鐵模,足足做成三副。”
朱銘吩咐:“接下來兩年,全部用這種法子鑄炮。鍛鐵的工匠,全部調去製作火銃!”
張成說道:“以現有的鐵模數量,如果澆鑄時不出差錯,可保證40天內鑄造三門火炮。”
現在不管那許多了,笨重的問題可以忽略,多多搞出火炮跟金人對壘,後勤運輸再想想辦法就是。
此類火炮,其實更適合做為岸防炮和城防炮!
晚清時候的海防炮,幾乎清一色這玩意兒。
朱銘帶來的炮手,被派去認真檢查已造好的火炮,火槍手也去測驗徐州生產的火銃。
很快他們就回來報告,說這裡的都是好貨,比四川出產的更為優良。
這是極為正常的結果,利國鎮在極盛之時,僅冶鐵工匠就有四千人。再加上礦工、鍛造工匠、苦力搬運等等,所有工人的總數有一兩萬。
家家戶戶都跟鐵打交道!
現在又嚴格了質檢環節,每一個零件都有相關責任人,最嚴重的處罰是直接砍頭。
視察完火器廠,朱銘又前往盔甲廠。
張成拿來一塊巨大甲片,已經可以稱為小型板甲,說道:“這是用水錘反覆鍛打的,札甲製作起來更快了。”
“極好。”朱銘點頭讚許。
宋代的札甲已經高度模組化,拆分出來之後,許多區域性就如板甲一般,而且還比板甲更重。
為啥不直接用板甲佈局代替呢?又輕便又省成本,多好的事情啊。
很簡單,精良板甲成本太高,普通板甲又防禦性不足。
有了水錘就完美解決,用水錘反覆鍛打出板甲,代替某些模組化的札甲區域性。這樣做出的札甲,重量更輕,還能節省成本和時間,並保證防禦力不減弱。
八十斤的步人甲,可減重到五六十斤。
張成又帶朱銘去看成品,只見胸口有一塊極大甲片,兩側甲裙也有大甲片,其餘甲片亦整體變大了。
“多重?”朱銘問道。
“五十六斤,”張成說道,“以前造這樣堅固的鎧甲,至少在七十斤以上。”
朱銘對此極為滿意,這玩意兒不僅降低成本,而且也讓士兵減輕負重,還能在日常維護時省事兒,大甲片修復起來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