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人才
江湖無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十九 人才,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江湖無水,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偌大的宮殿裡,只有正一教天師張宗演的聲音,上首的忽必烈閉目聆聽,感覺很是沉迷的樣子。
皇帝如此專注,庭臣侍者當然有樣學樣,各個搖頭晃腦沉醉其中。
半晌,張宗演停下,向忽必烈打了個稽首,道:“陛下,今日經文已畢,請陛下移駕,以國事為要。”
忽必烈說道:“昔己未年(1259年),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神仙之言於今驗矣。”
陪伴在身邊的許衡說道:“陛下,如今南方小朝廷猶在負隅頑抗,談論混一尚早。
平定天下,在主明臣賢,不在神仙,果有神仙,宋國待龍虎山甚厚,何以至此?今王師受阻,連連損兵折將,陛下不可懈怠。
國朝廣有天下,精兵良將無數,兵強馬壯,遲早天下混一,然為萬世計,陛下當振奮,持續推行漢法,此乃長治久安之策。”
“早晚爾!”忽必烈笑道:“孺子得利器,豈能持久乎?無需三年,必然俯首。
漢法乃國之根本,萬世之基,朕自有定數。”
以漢法治漢地,乃是許衡投效忽必烈後提出來的概念,實際可以追溯到忽必烈年輕的時候。
那時忽必烈沉迷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堪稱迷弟,便學李世民千方百計延請召集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漸漸彙集了一批“亡金諸儒學士及一時豪傑知經術者”。
見其崇尚漢學,先有趙璧來講《大學衍義》,趙璧又薦王鶚,其後劉秉忠、張德輝、李冶、竇默、姚樞、許衡等人先後來投。
不得不說,自古成大事者,必得天命眷顧。
天命即人心,人才投效就是人心所向。
忽必烈崇尚漢學,因此驚才絕豔之輩紛至沓來,始有今日之局面。
當然,也有時勢的原因。
當時金國已滅而南宋收復洛陽失敗,蒙古主北方已成定局,北方漢人為保證地位權勢以及繼承漢統,必須選擇一個代言人。
而忽必烈就是最佳也可以是說是唯一一個選項,因為其他大王們武功足夠,文治則沒什麼卵用,甚至視儒學為犬學。
到許衡提出“行法治漢地”,北地漢人便死心塌地,以為忽必烈為漢家正統,是與趙氏相當的存在。
正統是藉口,是觀點,也可以是信仰,說起來虛幻,其實一點都不虛,看崔斌寧死不屈就知道了。
若非北方漢人死心塌地的支援,忽必烈未必能夠建立赫赫武功,也不一定爭得過阿里不哥,南宋不一定就被破了。
臨安城破,宋庭投降,忽必烈以為大功告成,停下了漢化的腳步。
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萬一忽必烈真的不繼續深化漢化,現在不至於有改變,等他死了,說不定有人開倒車。
至於說漢儒認為的最佳繼承人——皇太子真金……皇太子不一定活的過皇帝呢,並不能保證以後。
所以許衡見縫插針,對忽必烈進諫。
忽必烈又道:“君臣相得,卿自直諫,朕定採納。”
於是,許衡開始提建議,第一條就是彈劾阿合馬要求保證國子監錢糧供給。
許衡本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因為阿合馬斷了國子監學生錢糧而辭職,此次復起,乃是太史令王恂舉薦。
忽必烈便召回了許衡,依舊是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同時主持太史院,總領新曆修編事,而大名鼎鼎的郭守敬是他的副手。
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許衡無有不精,再過三十年,江湖會有“北許南吳”的名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