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六章 漁業的發展,耕耘貞觀,倚夜聽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泰當初提出的捕魚計劃,從提出到實施,距離現在已有八年時間。
期間甚至有李泰一手建立天津港口時,順手完成對船舶行業的產業叢集,明晰從樹木到船隻的整條產業鏈佈局。
只不過,李泰沒等到這果實成熟落地,就被李世民調走回到長安,然後打吐谷渾去了。
但李泰不論是從氛圍的培養,還是在實際資源的整合,都給幽州的漁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李泰離開後,李泰的計劃便讓李淳風接手了。
到今年,基本實現了從原材料到船隻建設的一整條生產線,能生產艨艟之類的戰船,甚至對海鶻船,輪船之類不是借用風力而是以人力為動力來源的船隻都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
因為到了海洋上,單純風力已不夠使用,很多時候需要人力提供短時間的助力進行輔助。
當然最重要得還是隨著船隻的體積不斷擴大,讓船隻所能承載的承重量增加,這讓船隻到了海上有了更長時間的航行時間。
一群漁船出去,往往能在海上待兩三天,有島嶼輔助說不定能待上一週時間。
而這一週的收穫,就更多得匪夷所思,比當初幽州漁民靠小舢板去大海上討飯的收穫要豐富得多,多得甚至需要整個沿海村子的人出來幫忙協助處理一整艘船的海鮮。
附近村民在見到用那種軍隊退伍的船隻,一次性撈到自己一輩子都撈不到的驚人數量的魚群后,就再也沒有任何人能阻止當地的百姓去出海,讓他們去追求財富了。
而恰好,渤海稍往東邊航行就是華夏最大的漁場之一,黃渤海漁場,以這時代人類對魚群的打撈所能造成當地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但即使如此,李淳風見到這狂熱一幕,也馬上規定了出海漁網網囊大小,以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名義,不得百姓們捕獲個頭太小的魚類,進行詳細規定。
這倒不是李淳風真有保護環境的想法,而是他發現大量海魚被送到港口後,因為後期處理跟不上,很多魚類只能白白堆積在港口死掉,只能重新倒入海洋中。
畢竟這幾年隨著航運船隻變大,以及對漁網技術不斷的革新,捕魚產量幾乎日新月異。
但幽州這市場,不論當地從事漁業的人口,還是相對應的後勤體系都是有限的。
至少這些魚想透過運河運輸到內地去販賣,基本上要麼經過醃製處理,要麼就是曬成魚乾再透過運河向著內陸販賣。
那種新鮮海魚直接到達內陸人的餐桌,如果是靠近幽州的州縣倒好說,但基本上出幽州附近的州縣後,想再保持新鮮就很難了!
但現在,隨著李泰提出在運河所在的區域建立冰庫,以保持新鮮食物的想法,卻能讓這些新鮮海魚賣出更遠距離。
實際上哪怕只賣到幽州外,對幽州來說,這所獲得的利潤,足以讓幽州當地百姓變得更加富足。
漁業,在華夏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體面的產業。
因為華夏是向土地所求的民族,很少會向海洋去所求,這也導致漁民的地位很低。
甚至在某些地方會讓在漁船上剩下來的女子不許上岸,一輩子都在船上待下去的陋習。
但當漁業真能從大海索取資源,並能供養一座超過十萬人的城市,那漁業的地位就自然會發生改變。
哪怕在其他地方改變不了,但至少在這個城市,漁業地位將會得到個改變。
畢竟自古以來,權利,財富和知識,只要你有其中一樣,那就會被人所尊重。
不過在李泰看來真正重要得是,透過漁業富起來的人中終究會走出中產,甚至富豪的。
而想一個職業真正受到別人尊重,到底需要這職業的人自己去不斷爭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