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7章 時無英雄,國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入秋以來,寒風呼嘯,滴水成冰。

畿南地區,四處烽煙,鄭森的鎮海軍正在攻城掠地,旌麾所向,傳檄而定。各地守軍連象徵性的抵抗也沒有,就紛紛開城投降。

自崇禎十七年以來,先是大明,然後是李自成,接著是建奴。如今,我鎮海軍寧鄉軍山東軍秦軍打過來了,又將換一個主人。

戰亂經歷得多了,士卒們都累了,疲了。京城地區的清朝守軍這兩三年來已經換過幾次皮,明軍順軍清軍,如今開門投降,不過是又重新變成明朝軍戶。反正無論上面的主子怎麼換,都要咱們這些人鎮守地方,維持秩序不是?

國家也好,民族也好,也就是那麼回事,吃飯要緊。

活著,只為活著。

為了在新主人面前討好,京南各州府縣都舉行了盛大的熱烈的歡迎儀式,真真有點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架勢。鎮海軍進入北直隸以來,仗沒正經打過幾場,倒成了一場盛大的武裝大遊行。

同南邊的熱鬧勁兒不同,北京城這邊一片愁雲慘霧。

嚴格說來,北京並不適合作為這個東亞帝國的首都。首先這裡是北方,糧食產量有限,不足以養活城中龐大的人口數量。城中幾十萬官民日常所需都要透過大運河,千里迢迢從江南輸入。一旦國家出現內亂漕運斷絕,這座城市頓成孤島,守不了多久。

至於外患,明成祖之所以將這裡定為首都,那是因為這裡是燕王府的勢力範圍。再此定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解建文帝的政治影響,江南計程車紳可不是那麼好對付的,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

在國家強盛的時候,或許還看不出來。一旦國勢衰微,北方的強鄰們只要翻過古北口,兩日之內就能打到城下來。

因此,拋開明朝不說。其他朝代在定都的時候,按照常例都會選擇在國土的正中心位置,比如漢朝的洛陽,宋朝的汴梁,;或者山河形勝之地,比如西漢和唐朝的長安,明初的南京。

不過,表面上看起來,北京居於燕山之南,虎踞龍盤,居高臨下,大有俯瞰天下的其實。

可惜,此刻這座偉大到極處的城市如果已經落到建奴手頭快三年了。

在入關之初,新興的清帝國鐵騎橫掃整個北中國,三路大軍南下滅明,大有混同六合的架勢。

這個時候,明朝的國運好象已經斷絕了,北方百姓已經做好了迎接一個如同元朝那般異族王朝出現的心理準備。

時光推延,三年之間,天下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建奴八旗主力在揚州被寧鄉軍全殲,如今,等待了一年多的明軍北伐大軍已經打到了保定,可以想象,最多半月就能抵達橋。

建奴的王氣似乎是已經衰敗了,不可收拾了。

這一段時間內,北京城中卻依舊是夜夜笙歌,彷彿比往日還繁華些,這是建州人在最後享受這北京和漢地的繁華。因為他們知道,這座今世第一大城,這地上的天堂,他們再也呆不下去了,都在享受最後的盛宴。

馬上就要離開這裡回到遼東老家,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已經下了聖旨,讓大家收拾好行裝,準備回家。

回家回家,是遼東老家嗎?

不,這裡才是我們的家啊,我們的土地房子奴才都在這裡,我們入關之後的繳獲也都在這裡。難道,真要拋棄這一切,回到苦寒的遼東,繼續過在山林裡打獵,寒冷的江水中捕漁為生的日子。

不,那樣的日子還不如死了。

雖說心中不甘,可惡劣的形勢擺在這裡,嚴令之下,誰敢不從。你就算是不走又能如何,難不成要用自己的身軀去喂敵人的屠刀嗎?

整個北京城都已經瘋了,滿城之中,夜夜紅燈高照,處處置酒高會。

雪地上,時不時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五代竊國

一字營

大學士

衣山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