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584章 盛事,國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崇禎十二年,四月十六,一大早,大時雍坊和小時雍坊一帶已是人頭濟濟,兩處的百姓都顧不得做生意和操持生計,齊齊擠到長安街的兩邊,伸長了脖子朝街上望去。
因為就在今天,山東一戰的部隊都要從從宣武門入內城,然後沿著西長安街到承天門,也就是後世的***,接受天子的檢閱。然後,各軍開去祿米倉領天子和朝廷的獎賞。
如今的北京城作為明帝國的首都已經兩百年,整個城也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闊容了將近兩三倍。作為整個帝國的政治中心,據戶部統計,城中共有百姓三十五萬,再加上週邊的四十多萬農業人口,共計八十餘萬。這還不包括每日在城中進進出出的腳伕船伕。如果將這些人口也包括進去,估計已經上百萬了。
百萬人口,在工業時代的現代社會,也就是有個三線城市的規模,可這裡是明朝。不得不承認,這已經是當世最大的城市之一。
自從建奴從青山口出關,北返遼東之後,斷絕了半年大運河漕運總算是通暢了。北京滿城官民全靠漕運物資過活,漕運一斷,城中頓時困窘起來。再加上清軍將整個河北打成一片白地,吃物流飯的販子和商家已經困難到極點。城中的物價更是一日三漲,已經高到讓人無法承受的地步。很多人因為家貧營養不良,都是面帶菜色。整個京城的商業活動彷彿已經停滯,再加上旱了幾月,這都四月了,城中還看不到一絲綠色。就好象一口巨大的沙漠,吞噬著所有人的精氣神。
好在建奴終於走了,時值四月,江南的新谷綢緞瓷器更是如流水一樣運來。好象是受到濟南物資的滋潤,京城物價在半月之內迅速地降落下去。而樹木枝頭,一夜之間卻是繁盛成一片,城中上下,都滿是喜洋洋的綠雲。
這段日子裡,城中到處都是婚嫁喜慶的酒宴,到處都是人們的笑臉。
這就不得不讓人感慨,在一片廢墟也似的河北,京城的繁華實在是太顯眼了。可這種繁華卻是建立在漕運之上的,一旦漕運出問題,這片繁榮立即就會枯萎。
換種說法,大明朝在北京的政府要想順暢地運轉下去,那是建立在江南財富的基礎上的。
從唐朝江南得到開發以來,到如今,天下財物七成出自江南,江南財富七成出自寧蘇杭。沒有江南的財富,北方也不能獨存。
這就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經濟基礎。
南方北方,透過大運河漕運的聯絡,已經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此刻,在宣武門外,六鎮並秦軍寧鄉軍參與山東之戰的主力戰兵都已經齊聚一堂,立於城門之外,準備等到一聲令下,各軍就開進內城,接受滿城百姓的歡呼,接受百官和天子的檢閱。
這次檢閱,按照洪承疇的佈置,各軍都有出一營主力戰兵,也就是四千五百人馬。六鎮和秦軍加一起總共有三萬人馬,寧鄉軍則全體出動,大約超出了將近一千人。不過,在所有人看來,孫元部走在最後,已經處於配角的位置,就算出動再多人,也沒有關係。
每鎮一營人馬說起來並不多,可明朝邊軍的主力戰兵和輔兵的比例非常大,一比五甚至一比十也很正常。一場出動上萬人馬的大戰,明軍中真正能夠作戰的家丁,估計也就千餘。
打了半年戰,明朝軍損失慘重,各鎮都是客軍,這次來京城的人馬經過消耗,很多部隊甚至連一營戰兵都湊不足,比如秦軍,兩千多主力戰兵,在鮑丘水被建奴給殺了一半,只剩一千來人。沒辦法,各鎮總兵們只能臨時拉些身材還算過得去的輔兵湊數,輔兵不夠的,民夫也成,反正現在京畿地區到處都餓得眼睛發綠的流民,三十文一天拍出去,什麼人招不來?
湊夠一營之數之後,又簡單地訓練了幾日,將鎧甲往身上一套,將旌旗一舉,整齊地喊幾聲“萬歲,萬歲”,倒也顯得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