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220章 檢討,國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現在所缺的就是作戰經驗,就剛過去的那兩場惡戰,雖說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可寧鄉軍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三到四成的傷亡,換成同時代的任何一支部隊也算是傷筋動骨。還在寧鄉軍訓練得發,且死傷的都是新加入的俘虜長矛手,實力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損耗。
私底下,孫元惡意地覺得長矛手死一些也是好事。這群新加入寧鄉軍的俘虜兵也不過訓練了半月,到現在甚至還沒有初步融入寧鄉軍的體系。這次拉上戰場,又經過這麼沉重的傷亡比考驗,再訓練上一年,必然成為一支悍勇之師。說難聽點,這些長矛手身上天生帶著嗜血基因,這一點卻是火槍手老兵所不具備的氣質。
清流關滁州兩戰寧鄉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戰果,靠的是軍隊鐵一般的記錄。可就主帥的決策和韜略而言,其實都是非常失敗的。特別是南京軍老營崩潰的那一刻,孫元也有些驚慌失措,當時想的就是儘快帶著手下逃離那個人肉的旋渦,保住性命。
後來實在是逃無可逃,被大軍甩在最後面,沒辦法,只能奮起抵抗。
說穿了,那一仗乃是整個寧鄉軍訓練體系的勝利,可孫元沒有一文錢關係。
回頭想來,換成自己坐在盧象升位置上,根本就沒能力短時間內整理好已經崩潰的大軍,投入反擊。但憑這一點而言,盧象升的軍事才華就讓孫元佩服到五體投地,並暗自羞愧。
不過,這並沒有讓孫元喪失鬥志。不懂軍事,不懂韜略,學就是了。沒有老師,那就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好了。
要知道,自己好歹也算是一個名牌大學出身,怎麼著也比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將領們素質高吧。那一代先輩不也是從一個普通農民,轉戰萬里,身經百戰,成為閃亮將星的。只要不畏懼戰鬥,並善於總結經驗。
當年的那一代將軍們每次戰後都會開一場檢討會,討論得失。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大腦風暴。
孫元覺得這個法子非常好,寧鄉軍的軍官們都是邊軍低階軍官出身,文化和戰鬥素質都非常之差。問題是,以孫元現在的人望根本就沒有可能吸引人才。沒辦法,只能自己培養了。
這幾日因為軍務實在繁忙,而部隊在血戰之後也需要休整,這個檢討會也一直沒有開。
孫元從滁州到泗州,一路上都在琢磨這兩場戰役的得失,已經有了腹稿。今日白天打退了賊軍的進攻之後,高迎祥好象也喪失了鬥志,從下午到現在,再沒派出一兵一卒攻城。孫元得了這個空閒,索性磨了墨,將自己的思路記錄紙上。
等寫好,待到戰事平息,回到寧鄉之後,再招集軍中總旗以上軍官集中學習。
停了停,孫元首先提到火槍兵:“火槍兵戰法的關鍵是嚴格的紀律和裝填速度,作戰事,需要同時射擊,在陣前形成一道嚴密的火網,阻擋敵人進攻。然後,用最快的速度裝填。”
“按說,這種戰法也算是具備一定的先進性,是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不過,我卻有兩點考慮不周:一,以燧發槍的火力投送能力,並不能將來襲之敵徹底擋死在陣前,尤其是遇到騎兵衝鋒,一輪射擊之後,敵人已經衝進我軍方陣。接下來,等待我軍將士的,將是一場一邊倒的大屠殺。這一點,卻是我考慮不周,甚至有些想當然了。”
想到這裡,孫元心中微微感嘆,又暗自慶幸。幸好自己從清流關一戰之時就發現這一戰術的重大缺陷,這才趕鴨子上架,用十來天時間速成了一支長矛兵。如此,才勉強在滁州大戰中以長矛森林抵住了李自成的騎兵衝鋒。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當然,倉促成軍的後果是,長矛兵幾乎被人吃掉一半,死傷極為慘烈。
回寧鄉之後,還得從俘虜的流民中抽調精壯,補充進軍營。
這次滁州大戰,長矛手不過訓練了半月就倉促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