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3節,梟臣,更俗,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縛所述,待回許昌再從長計議。

接下來,林縛又跟元歸政、陶春通報了淮東軍接下來會有的防務跟諸軍編制調整。

西線攻守勢易,但依舊有著很大的戰事壓力。

林縛將南陽、襄樊、隨州劃為一個戰防區,設南陽行營,以敖滄海為南陽行營總管兼知南陽府事,以孫文炳為行軍司馬,兼督糧秣,並用唐希泰、王相、顧浩等人知襄陽府事、知隨州府事、通判南陽府事。

長山軍第一鎮師分拆兩部,一部以陳定邦為制軍,仍留在長山軍序列之中,與虞文澄、劉振之所部駐守南陽;騎營第三旅擴編到為騎營第三鎮師,編三旅;另將胡臾兒所部從禁營水軍分拆出來,編副鎮師級襄陽、水軍,戍守漢水上游。

南陽行營的駐兵包括四萬五千步卒、一萬騎卒、五千水軍,戰兵總計六萬人,另編工造輜兵兩萬人,負責修築塞壘、道路、堤壩、疏通河道。

此外,林縛將荊州、夷陵、江陵以及楊子江南岸居岳陽上游的武陵等地單列出來劃為一個戰防區,設荊州行營,以周同為荊州行營總管兼知荊州府事。

留駐荊州的崇城軍只保留兩個鎮師的序列,第一鎮師分拆,以黃祖禹為制軍,與張季恆率三萬精銳受周同節制,另將粟品孝所部從第二水營分拆出來,置荊襄水軍,編一萬戰卒。

荊州守軍計有四萬水步軍,另編工造輜兵一萬人。

雖說明面上林縛說設荊州行營是作為南陽行營的後備防線,但元歸政、陶春等人心裡比誰都明白林縛在荊州屯備重兵,就是防備據蜀地的曹家東出峽江。

林縛還正式在江夏設兩湖總督府,以傅青河總督兩湖軍政,在兩湖總督府下,設湘湖宣撫使、荊湖宣撫使分轄兩湖民政。

除了節制南陽、荊州行營外,兩湖總督府還將直轄兩萬四千餘兵馬,包括六旅步卒、一旅騎卒、兩旅水軍;除維護兩湖治安外,還負責清剿淮山南麓的陳韓三殘部以及幕埠山北麓的陳子壽殘部。

荊襄會戰,林縛在荊湖集結的水步馬軍總兵力一度超過二十一萬,戰後只會兩湖保留總數不到十三萬的精銳兵馬;除了趙虎、周普所部以及部分水軍將歸江寧外,還差不多有六萬精銳兵馬直接東調、補入東線。

其中分拆長山軍第一鎮師,以第一、第二、第三旅為骨幹再組一個鎮師,隨張苟東調到山陽整編,編入鳳離軍序列;直接將唐復觀所部直接調往徐州,編入淮陽軍序列;將分拆崇城軍第一鎮師,以第一、第二、第三旅為骨幹,調往淮口的雲梯關,單獨編一部登海鎮師。

在東線,之前劉妙貞、寧則臣、李良三部就有近十萬馬步軍,再將張苟、唐復觀、陳漬三部調入,東線步軍就將高達十五萬眾,騎營第二旅也改編為騎營第二鎮師,兵力將擴充到五旅一萬五千人。

荊襄會戰期間,淮東軍共繳獲戰馬逾四萬匹,為騎營大規模擴編奠定了基礎。

只是林縛並無意將騎兵當成主力兵種使用,否決掉周普、孫壯等將領大規模擴編騎兵部隊的建議,將騎兵與步兵的比例嚴格控制在一比十左右。

即使騎營第一旅、即禁營騎軍,林縛也僅僅同意其在戰後擴編到三個旅的規模,僅比戰前增加不到一倍兵力。

除了擴編騎兵所需的戰馬以及在隨州、襄陽以及南陽等地劃出大片的牧場以伺養萬餘匹戰馬以為後備資源外,林縛更是將多達一萬兩千餘匹戰馬打散下去,分給諸軍師旅以及驛傳司。

林縛同時對淮東水軍進行大規模改編。

以原第一水營為主,編南洋水師,專司東南沿海的海疆防務,以晉安為主駐地,以夷州、揭陽為分駐地,兵力控制一萬五千以下。

以第三水營及禁營水軍為主,編靖江水軍,編制放在禁營水軍之下,共編兩萬水軍,主駐地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強取豪奪(np)

遊夢

風起雲隨

閏水

失控沉淪

溫若甜

海賊之大古熬成湯

影之伯特

此間唯我是真仙

九轉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