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勢不兩立,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璐王-李光徽、陳王-李光雲都是讀書人,他們小時候,李守義特意讓狄仁傑、鍾紹京教過他們,希望他們能繼承孝仁皇帝的文采。
兄弟倆還行,詩書讀得不錯,也寫的一手好書法,這其中也有鍾紹京當初的教化之功,李守義都給記著呢。
讓他們幹什麼呢?幹什麼既能保證身份不被辱沒,還能讓他們盡展其才呢!
沉思了片刻,李守義想到了,鍾紹京去年上本,言永貞以來三十年,朝廷修著之書,多達百冊之多,囊括工農醫各科。
再加上有唐以來,修撰的史書的任務,乃歷代之罪,貞觀永徽兩朝都沒修完,且旁雜無比。
然天下各書,無過“經史子集”四類。永貞一朝武功赫赫,文治稍欠,若能將古往今來之書,分門別類,編著一本《永貞大典》,不僅可補文治之缺,更可便於傳承。
這是主意,雖然費錢,費時,費工,但卻是一個好主意。這部書修下來,對大唐,對他,都意義非凡,李守義當然準了。
特旨,弘文館附從,專闢屬地,辦理此事;還許徵收各類孤本及飽學之士,入弘文館修書。
可這剛把攤子支起來,事還沒開張,鍾紹京就把自己送進刑部大牢了。既然,二王善文事,大唐又有親王領銜修書的前例,那這個差事,交給他們辦,也就是了。
“與飽學之士,書典打交道,總比跟朝堂中的那些利祿小人較勁要好!”
“老四老五,你們還不謝謝皇上,這可是積德博名的好差事。”
李光順顯然是高興的,孝仁皇帝去的早,他們三兄弟年紀不大,便要頂門立戶,與權臣鬥,與妖后鬥,甚至還要在戰場上玩命拼殺。
這輩子最好的年紀,都搭在這些糟心事上了,就算睡覺,夜裡也要睜一隻眼看著,看著是不是有人要犯上謀逆。他們得替孝仁皇帝,看好這份家業。
長兄三人,年過四旬了,就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好不容易在聖人的帶領下,櫛風沐雨把這份家業維護好,幼弟子嗣也都一點點長大,就是希望他們不用走兄弟三人走過的老路。
外面的人議論,臨淄王之禍,是皇帝寵出來的。事是事實不假,但將心比心,親親相隱,誰做了皇帝不照應自家人。人同此心嘛,聖人也是人,何必過分苛求呢!
扶起謝恩的兩個兄弟,李守義淡笑道:“修書不是急事,事務旁雜,你們接手後,先了解情況。缺什麼少什麼,就跟太子說。”
看著二王拜謝而去,李手遊又嘆了口氣:“希望他們都能正路吧!這樣,咱們弟兄,也就對得起父皇的在天之靈了。”
李光順兄弟倆點了點頭,皇帝的心思他倆心裡清楚,他是真讓阿瞞和鍾紹京傷著了。一個是他養大的弟弟,一個是他用了幾十年的心腹重臣,換誰能受得了。
李光順是刑部尚書,他最瞭解情況,聽到皇帝要去看他們,也出來攔了一下。
阿瞞在宗正寺瘋了,鍾紹京雖然還活著,但畢竟是個書生,又上了歲數,在陰暗潮溼的牢房裡,能好就怪了。
“聖人,三郎!要不算了,真沒什麼好看的。看也是傷心,聽他們說話也生氣。”
可李守義卻搖了搖頭,他常對三法司的官員說,查案子,要追本溯源,注重前因,斟酌量刑,方能保證有無處伸冤者,只能鋌而走險。
雖然這二人都不算無辜,但他這個皇帝畢竟是前因,若是他種下的因,也就不會有今日的果。既然是他做的,那就該讓來了結。
李光順兄弟也是相覷一嘆,搖了搖頭,跟在皇帝的身後,反正也勸不住。老三這脾氣-擰,凡是都自己扛了,都扛了半輩子了,改不了啦!
也是,他要不是有這個擰勁兒,高宗和孝仁皇帝,怎麼能選他來繼承這萬里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