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一章 退位!,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永貞四十三年正月,新春的宮宴上
李守義命內侍總管吳寒呈上傳國玉璽,當著宗室勳貴、滿朝文武的面,傳位於李辰,並命太孫升格東宮。子時之後,便是新朝,新帝可以改元登基了。
他這一手,臣工們並不意外,自太子權知軍國事,掌管軍政庶務以來,皇帝一點點的將手中的權力,過度給太子。
到了這幾年,甚至連宰相及各部尚書的任職,也皆由太子一言而決,臣工們便知道這一朝的太子,可以平穩即位了。
大唐的皇權交接,從太宗開的壞例子開始,加重了子孫後代的妄念,造反的人,是一連幾代,此起彼伏,按都按不住。
高宗皇帝是開唐第一個順位繼承的,臨終之際,為江山社稷計,親口曉喻重臣,宣佈廢長立幼,傳位於孫,並定下輔弼之臣。
回想當初,多少人認為,先帝是糊塗了,忘了“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這句話。多少李氏老臣,因為幼君的原因,為大唐的社稷夙夜憂嘆。
可縱觀永貞這一朝,文治興盛文教,擒拿黃河、長江二龍,修撰《永貞大典》,深化官制,改良稅法,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
武功上,光復安西,克服西海,北擊突厥,併吞吐蕃,東攘新羅,重控半島,又伐契丹、室韋等部兵鋒東擴至海邊。李守義不僅將所有的羈縻州漢化,更是用鐵血手腕將版圖擴充了四成。
更難得的是,李守義清心寡慾,勤政愛民,在位四十三年,沒有新建一座宮室,也沒有為自己勞動過百姓。雖然好殺,但瑕不掩瑜,他的聲望儼然超過先帝,直追太宗皇帝。
如今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太子扶上馬,送一程,平穩過渡皇權,更是廣佈恩澤於朝野。使新朝開元,不在沾染血腥,真乃大德大智的舉。
殿中群臣,無不欽佩皇帝“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氣,萬歲的呼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已經耄耋之年的琅琊王李衝,提著酒杯,拄著柺杖走到階下。他是從那個父子相疑,手足相殘的時代過來的,李守義的志氣,著實的讓他佩服的五體投地。
“陛下,老臣在有生之年,能再見家國平穩過渡,實乃三生有幸。陛下的彌天智勇,足以光耀千秋萬代。”
“老臣謹代表宗室外戚,為陛下賀,為新皇賀。大唐千秋永昌,國祚綿長無極!”
李守義也提起酒杯,與琅琊王遙敬一下,便引盡杯中之酒。隨即笑道:“皇伯,這下朕閒下來了,你可要時常進宮,陪著喝茶、下棋。”
韋晉、姚崇、宋璟、張說等臣起身剛要附和琅琊王,李守義便適時插了一句:“新帝監理庶務多年,但仍需老臣扶持,你們要像對待朕一樣,對待新帝,明白嗎?”
這話,字面上看,是李守義以舊主的身份,要求他們這些老臣好生輔佐他的兒子,為李唐的江山站好最後一班崗。
可實際上,卻是說給新帝聽的,這些臣工跟了他幾十年,無論品行操守,還是能力都沒什麼問題,功勞苦勞都是有的。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有一天,新帝覺得他們礙眼了,不要為難他們,讓他們解甲歸田就是了,萬不可傷了他們的性命。
新帝李辰哪裡不曉得父親的意思,連忙表示,他還年輕,處事還很操切,還是需要老臣們的輔佐和支援的。當然,他更需要父親的指點。
李守義聽到這,滿意的點了點頭,李辰的孝心,他還是知道的。但指教就免了,李守義教了他幾十年,他已經出徒了,頭角崢嶸的他,已經足以擔起大唐的這副擔子。
李守義要做的,就是在洛陽的紫薇城看著,看著新帝把這錦繡的河山,治理的更上一層樓!
拍了拍李辰的肩膀,李守義提著酒壺走向諸位臣工的座位,頭一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