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七章 沒飯吃的和尚!,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代不同了,修河也要與時俱進,修河的這些年,河督府的修河方式也跟著改變,從最原始的人力挖掘,藉助簡單的畜力,逐漸變為人力、畜力、器械相結合。
以開山石為例子,開石之前要修上山路,山上各開槽點之間也要修路貫通、加裝吊籃。所有的石頭統一運至平復好的石臺,統一由吊籃吊至山下。
然後,由畜力運至雕石坊,切割成不同的規格,再轉運至各河段。這樣做才能保證不亂,有條不紊,保證原料供給,源源不斷,保質保量的運到前面。
李道廣的規矩,所有的堤壩,必須一石到頂,所以每到一處,石頭的縫隙用白灰加糯米漿勾縫。
堤內坡採用黃土、白灰加糯米漿夯築成壩牆,分步夯築,底部採用壩基抗滑木樁施工工藝,外坡與頂部為素土夯實而成。
據說,這道工藝,是王士昆結合修陵防水工藝,結合水利的水流及腐蝕情況,比例試驗了無數次,最終才定下的,配方是河督府的頭等機密。
聽著李曉的屬官侃侃而談,介紹這河督府工地的運作,李守義會心一笑:“口才不錯,介紹的也很仔細。”
身後的李曉補充了一句:“父皇,他叫王適,是王副都督族侄,父子兩代隨汴州縣候多年。您別看他年輕,已經是一位老河務了。”
恩!聽到這,李守義更滿意了,不管是國朝,還是具體到那一樣的政務,都需要一代接著一代。
是王士昆的侄子,李守義也生出親近之意,拍了拍王適的減半,誇了一句:小夥子前途無量啊!
“河道乾的也不錯,開大工,小到幾萬人,大到幾十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黃河安瀾,長江工程有條不紊,就是因為河道府的規矩立的好。”
年輕的時候,李守義討厭規矩,做事也不拘一格,對那些嘴裡含著規矩的,從來都不屑一顧。當時他認為,做事,對就行了,沒必要瞻前顧後的。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不自主的往規矩裡開,大唐太大了,人又這麼多,沒有規矩,一天就亂套了。
李道廣的規矩是好的,他和王士昆在河督府這幾十年,一言一行深入人心,只要河督府的官員能把這種優良的作風堅持下去,永不了二十年,長江也將安瀾。
黃河、長江,是歷代王朝都頭疼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只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若是在他在位期間,能一舉擒獲兩條河龍,保兩岸幾十年太平,那才真是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陛下才是大智大勇之人啊!”
眼見忙碌的河工中,走出一位布衣和尚,老者慈眉善目,花白的鬍子上,還沾了些許泥吧,看起來很是滑稽。
老和尚不是別人,正是如今的佛門領袖-惠能。佛門日衰,信徒也與日俱減,朝廷每年發放的度牒,不足五十。
他這個佛門領袖,也只能藉著俗家的身份,在陳王這打打秋風,在河工之間傳傳道。百騎和三法司再管的再寬,也不敢插手陳王的地界。
見了老朋友,李守義抬了抬手,李曉也是心領神會,帶著一眾河臣,恭聲退了下去。
而李守義則是坐在一塊大青石上,笑著問道:“老和尚,是不是沒飯吃了?”
“要是實在吃不上飯了,就明白的說出來,朕的私產中,有一些皇家寺院,那的香火好啊!”
當年,沒把惠能辦了,就是李守義在意明玉的顏面。而惠能也是藉著這層關係,苦心維持著殘敗的佛門。
可時代不同了,他這個佛門領袖親自出來,為人診病,傳教,但效果甚微,現在的人們不在需要精神寄託了。
嘆了口氣,惠能合什回道:“陛下要是真可憐貧僧,不如多發五百度牒吧!”
老和尚這就有點得寸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