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官,哼!,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巫蠱之案,在長安鬧的動靜可不小,朝野觀望,議論紛紛。可皇帝卻以“疑罪從無”為由,將薛家巫蠱之案,親自抓在手裡。這擺明是偏袒薛家,有違他一慣倡導的孝道。

是以不少言官、清流紛紛上書,請皇帝按制,將案件交給刑部、大理寺勘察,御史臺複驗,莫要以家事為由,壞了國家的律法。

與太宗的並省官吏不同,先帝的態度增吏治民,三十四年下來,冗官現象漸生,御史臺也不例外,所以動輒數百本奏本,也不是不奇怪了。

李守義當然明白,這麼多臣工上書,不僅僅是因為有人從中作梗,更是御史體制過於臃腫的原因。

御史臺負責彈劾百官、言事諫諍、監督全國、司法審判,還設有三院,臺院、殿院、察院。

臺院被視作為本部,人數是最多的,其主要職能為檢舉中央官員並對案件進行審理調查。專門負責御史的進名改轉及令史的考核。

殿院的職能,通俗來講就是掌管百官在殿院的禮儀之行。殿院內同樣設有知推侍御史兩人,與臺院的兩名知推侍御史統稱為“四推御史”,分別負責監管中央與地方,既相互配合又分別協作。

察院的主要職能為對地方官吏進行監察,其內部設定監察御史,基本職責便是按照唐代律法進行地方巡查。三院互相牽制,互相監督,呈三角關係,看似很是穩當。

可事情沒有面面俱圓的,隨著冗官數量增加各種劣勢也展現了出來。前番,太皇太后提出,分設左右肅政臺,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用機構過於臃腫,辦差過於拖拉。

此次改革,下增設兩臺,左肅政臺專職負責京城內部官員及軍隊的監察;至於地方官員及邊境部隊,則由右肅政臺負責。兩臺相互制約共同協作,一同發揮對官員的監察作用。

可這種制度,看似穩當,實則甚有弊端,兩臺共同實行對京城及地方官員的監察工作,難免會出現御史相軋的現象。兩臺御史競相彈劾朝政官員,時間一長,百官難免疲於政務苦不堪言。

李守義當然明白,廢除一臺,裁撤一部分官員,或悉數遷至一臺,御史臺制度才能穩定下來。但此事牽涉頗多,太皇太后要在冗官中發展勢力,李守義也不能輕動。

恩,清了清嗓子,李守義讓吳毅了一位布衣百姓進殿。請在堂的三法司一應官員都來認一認,識不識得此人。

見諸官面面相覷,盡皆茫然,隨即從御案拿起一份本章,沉聲道:“規矩,是,沒規矩不成方圓,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皆是如此,卿等說的沒錯。”

“可你們誰能告訴朕,藍田主簿-梁發被傷致殘,他的兒子梁宏告了兩年,都沒人理會,走到哪兒都講程式,或不歸你們管。”

實在沒辦法,走投無路之下,他只能揹著殘廢老爹,到刑部尚書狄仁傑的府前跪著喊冤。

好在狄仁傑與那些人不同,不是個講程式的人,替他們討回了公道和賠償,否則這父子倆也只能選擇跳渭水河!

像這樣的案件,長安城每天不知道會發生多少,能得到妥善解決的又有多少?十之能有三四,李守義就賞三法司諸官“能吏”二字。

不是所有人都有梁宏這樣孤注一擲的勇氣,寧可擔著掉腦袋的風險,去衝撞刑部尚書,更不是所有的官,都向狄仁傑這麼開明,不拘小節,幫他們辦案。

是啊,這樣案件的苦主,要麼不入流小吏,要麼就是普通百姓,他們訴求得不到解決,便只能怨恨自己的命運不濟。

朝廷設立登聞鼓制,就是為百姓伸冤,現在卻成了擺設,因為各項程式,讓他們有冤難伸。御史臺負責監察,這難道不是他們的失職嗎?三院的御史是不是尸位素餐?

對於梁家父子一案,狄仁傑身為刑部尚書,職責所在,分數應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絕命反派

奔跑的小野馬

我的資料修行人生

鋒染血

醫妃臨世:楚王殿下請留步

瀟瀟亦銘銘

重生後我成了宿敵的小祖宗

滄海太華

美漫位面交易器

星際大灰塵

我能看見詭異資訊

大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