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零九章 利益、利用,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要說李守義市儈,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就算當年倭國選擇與新羅一致的道理一樣,利益才是兩國關係走向何方的關鍵紐帶。
時至今日,大唐巍峨四方,國力強盛,河清海晏,倭國的那點消費能力,在大唐的外貿清單中,實在是無足輕重,大唐也不缺這個夥伴來補臺。
就說新羅和倭國心目中,大唐無法解決的肘腋之患,雄踞高原的吐蕃。此時正在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大唐的軍隊正在圍攻他們的都城-邏些。
也就是說,他們心目中能夠牽制大唐的強大存在,將被李氏的軍隊從地圖上抹去,甚至他們的民族、文華、歷史,都將在大唐的火炮之下,化為齏粉。
“就在宮宴開始前,朕接到前線送來的急章,我軍已經攻陷了邏些外圍的六座衛城,完全切斷了邏些對外的通道。”
“如果,你願意在長安逗留幾個月,你將會看到吐蕃的贊普匍匐在含元殿中,瑟瑟發抖的請求朕,饒恕他一條性命!”
老實說,橫野流文的確被這個訊息鎮住了。他是聽說過了,唐天子曾經擊敗過吐蕃,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卻以為唐人善為君者諱,往往把小勝當做大勝來說。也就是說,吐蕃任然有擊敗大唐的能力,可以威脅他們關中的安危。
可唐天子當著各國使節,文武百官的面,竟然說出這麼篤定的話,那結果只能是一個,大唐真的要滅了吐蕃。
霸道,太霸道了!橫野簡直不敢想象,二十六年前,那個咬著毛筆,愁眉苦臉的寫字的小娃娃,竟然可以成長到這個地步。他與其父李賢,可真不是一類人。
眼見橫流有些詫異,各國使節也都伸長了脖子,李守義知道他們即對吐蕃的情況感興趣,也對大唐是否會原諒反覆無常的倭國感興趣。
捻了捻手中的流珠,李守義扭頭看向左邊侍候的臨淄王李隆基,溫聲問道:“三郎,你覺得朕該同意嗎?”
一身英氣的李隆基輕蔑的看了橫野一眼,乾脆利落的回道:“一次不忠,終生不用!”
呵呵,聽了這話,李守義笑了起來,對右邊的狄仁傑說:“懷英,看到沒有,乳虎已經長牙了。”
身為國朝第一臣,被文武官員尊為國老的狄仁傑,也是拱手回了一句:“太子與臨淄王都是最像陛下的,老臣甚是喜歡他們。”
“至於,倭國之事。老臣有一言進諫,或許可解兩國心結,更能讓陛下的這位老朋友,體面的回朝覆命!”
狄仁傑這話,不僅讓橫野感動,更讓李守義好奇,狄仁傑哪來這麼大的把握,什麼樣的好策略,能保證說服他呢?
於是,笑著點頭:“懷英有何高見,朕洗耳恭聽!”
狄仁傑的建議,再簡單不過!甘蔗從來沒有兩頭都甜的,倭國想與新羅交好的同時,再與大唐開展友好的關係和貿易,顯然不切實際。
既然選擇,聰明人都會選擇與強者,與仁義的國家交往。像新羅一般恩將仇報,趁火打劫的強盜國家,誰跟他交往不得多加三分小心。
大唐就不一樣了,天朝上國,從來都是禮儀之邦。自聖人登基以來,大食等西方國家,南海諸國在與大唐的貿易中,都獲益良多,從無倚強凌弱之舉。
更不會插手別國的內政,強令國與國之間對抗。否則,倭國也不會在於南海諸國手中,買到他們從大唐得不到的東西。
大唐打仗講究光明正大,以仁義之師,行弔民伐罪之舉,從不會趁鄰國之亂趁虛而入。
倭國要想取信於大唐,便需從根源出發,若可遣使入新羅,勸說新羅歸還浿江以南的控制區,讓安東都護府完整的把控高句麗舊地,大唐即恢復對倭國貿易。
反之,如果倭國無法斡旋這個他們曾與的錯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