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五章 誓師出兵!,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次唐軍出動三十萬大軍,還是在永淳年,裴行儉引軍北伐,一時被喻唐軍之盛!
但永貞五年的這次西征卻有些不同,天子御駕親征,刀槍林立,旌旗蔽空,千乘萬騎,拱衛在丹陽門下。隆隆戰鼓聲、士兵歡呼的萬歲聲中,一身戎裝的李守義,率百官登臨丹鳳門。
同中書門下三品-兵部尚書-岑長倩釋出討賊檄文:永貞五年,春三月,大唐皇帝陛下昭示天下諸國,行兵革之事。
撮爾吐蕃,屢有不臣之心,自武德年起數與天朝為敵。然我太宗皇帝胸懷四海,愛胡漢如一,不念小惡,下嫁文成,約為翁婿之邦,待之如骨肉。
......,禽獸之行,無以廉德;其惡之毒,甚於蛇蠍;人倫之體,別於內外。不義之師,以對壘之時,行苟且之事偷襲郭事,行大非川之屠。
偷襲安西,戮我將士,罔悖仁德,賊師所過之處,餓莩流離,黎首生民,暴露如莽,白丁黔首,哀鴻遍野。
然大盟有德,不以計較,但以賊心不死,佔安西、擾祁連、阻塞絲綢之路,搶關隘,陳重兵於河西,致蒼生於不顧。
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
吾等弟兄,以守土之責,起仁義之師,以保家之心,兵誅不道,破諸敵寇。此戰,與子同袍,護我家國,發此檄文,昭示萬邦,是以徵之!
“踏破胡虜,唐軍威武!”
“報仇雪恨,血債血還!”
“風,大風!”
......,丹鳳門下的三十萬唐軍,高舉刀槍,仰天怒吼!聲音震懾九霄,餘音繞樑迴旋。
深藏在血脈中關中子弟好戰的血脈崛起,沉睡了數百年的虎狼之師,虎雄之將,又回到了這八百里的秦川之上。
身著紋龍金甲的李守義,拔出腰間的定唐刀,高聲喝約:“都松芒布結不顧盟約,佔我安西,攻我河西,此罪人神共憤,罄竹難書!”
“朕今日親提虎狼之師,與卿等共赴疆場,上報國家社稷,下報勳烈百姓。必折吐蕃之刃於河西,一雪前恥,蕩平天下不臣者。”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呼萬歲之後,以郭待封、薛訥為前導,三十萬大軍在百萬民眾夾道歡送之下,緩緩向西,佇列綿延百餘里。
大唐,再一下向天下諸國展示了它的強盛。尤其是列國在京的使節,看到這些遠征的軍隊,歡送百姓報仇雪恥口號,諸使節無不噤若寒蟬。
他們不得不承認,天朝的稱謂實至名歸,這三十萬精銳之師,對大唐來說是九牛一毛,但對小國寡民的他們,卻是國家部族的全部人口。
自唐建國一直對諸國保持軍事上的優勢,動輒滅國,焚燬其宗廟,盡納其土。
他們都以為,到了第四代皇帝,唐軍的實力會有所下降,安逸的日子會讓年輕的皇帝沉浸於紙醉金迷之中。
但看過了誓師禮,聽了大唐的討賊檄文,又瞧了瞧大唐皇帝馬上英姿。不由讓人聯想起當年的天可汗,或者更準確一點-秦人的虎狼之君。
他們不得不回去寫一封信,提醒他們的君主,不要招惹大唐,它依然是一條不可戰勝的巨龍。
聽到鍾紹京稟告誓師禮各國的反應,李守義笑道:“虎狼之君?朕喜歡這個稱謂!”
鍾紹京搖頭苦笑,這可不是什麼好的稱謂。它代表的意思可多了,有褒義,也有貶義,尤其是儒道暢行的今天。
“怎麼了?有什麼可笑的!難道秦統一天下的理想錯了?”
“朕看你們這些腐儒就是書讀的太多了,中毒太深!”
鍾紹京被皇帝的話搞得莞爾一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