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防微杜漸,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治走的很安詳,臉上還是帶著笑意走的,含涼殿內外一片哭聲,隨即大明宮的鐘聲響起,正式向內外宣喻大唐帝國的第三位君主駕崩了。
李治的一生文治武功皆有建樹,既然開來,名為守城,實為開拓,將大唐的國力版圖推上了一個新臺階,他的一生用“波瀾壯闊”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中書侍郎-孫行捧來了一身合適的龍袍,這是他奉先帝的旨意,親自在尚衣局盯著,連夜趕製出來的。李守義也是在吳毅的伺候下,換上龍袍和孝衣。
摸著腰間的玉帶緊了緊,尺寸剛剛好,李守義也毫不吝嗇的誇獎孫行,不愧是先帝的心腹之臣,辦事就是妥協,連他的尺寸都摸的分毫不差。
可孫行卻冷汗直冒,撩起下襬便跪下來請罪,連連口稱不敢窺測天子。過去的種種,皆是奉先帝旨意,他可不敢又任何悖逆之心。
親自扶起孫行,李守義微笑道:“幾個時辰前,朕還是個親王,與卿一般乃是人臣,何來悖逆之說。”
“你是先帝倚重的心腹,祖孫一脈,朕依然視你為心腹,望卿多進良言,匡正朕的得失。”
嘴上答著是,可孫行的心裡卻打著鼓,他就是過手跑堂的,幫著先帝轉接各種文書密報,先帝不說,他也不問,加之李守義外出求學數年,他對這位少年天子知之甚少。
新帝這語氣雖然溫和,但三言兩語的一敲打,便讓他這多年御前當差的人,莫名的感到脊樑骨發涼。
先帝說的沒錯,皇帝年紀是小,可卻有帝王心機,說話辦事一板一眼,與過去荒唐的印象不符啊!
“好了,孫卿,你去傳朕的旨意,命霍、越、紀三王,並薛、裴、劉相共同為先帝治喪,由霍王領銜。樂城郡公年歲高了,不宜操勞過甚。”
宗室親王領銜治喪是祖宗的成法,劉仁軌看顧軍隊無暇分身也屬正常。可治喪的臣工中,怎麼著也得加些外戚,比如武氏兄弟及其他的嬪妃母族,如此面上也好看。
可孫行這話剛說完,瞧見李守義的臉板了下來,心裡也是一顫,隨即彎腰拱手認錯,不說話了。
把手搭在孫行的肩上,挺胸抬頭的李守義沉聲道:“卿說的對,是朕欠考慮了。一切都是了先帝體面,太皇太后的面子,把他倆加進來。”
孫行哪敢當皇帝一個錯,正要再請罪,不想被李守義叫住了,繼續道:“卿說的都是良言,何錯之有!朕雖然年幼,亦知逆耳忠言,都是不好聽的。”
“先帝殯天,舉國同悲,朕也是方寸大亂,以後有什麼話,卿可直言進諫。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就加以罪責,扣個黨同伐異的帽子,那朕還如何治理天下。”
李守義得做個樣子出來,新朝新氣象,他要與天下人更始,凡效命之臣,無論出身,無論品階,無論親疏,皆可從頭來過。
這個恩,是施給孫行的,也是施給滿朝臣工看的。
孫行這剛出去,王方翼、郭待封二將隨即入內參見,李守義奉詔入宮前,命二將暗中接管東宮六率以防不測,現在大勢已定,自然要來面君。
虛撫二將起身,李守義淡淡道:“過去在東宮時,父王常說朝廷之內,無事便是福。”
“三個月內,我大唐先薨太子,再崩皇帝,永淳二年不是個好年頭。時下正值多事之秋,朕還是得多加註意。”
“你們二人都是朕的潛邸之臣,這種時候也得替朕多分憂。你們統領的六率,即刻入駐三大殿,非朕親筆手諭,概不奉詔!”
是,李守義是先帝在諸王公卿面前,親口指定的嗣君不假。可歷史的經驗,實踐的教訓,無不提醒他,越是到這種時候,越不能掉以輕心。
在李家,兵變、宮變,都是信手拈來,伸手就來,只要有心,什麼藉口不是藉口。就像在那個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