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科舉(2)
宗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4章 科舉(2),大唐:開局反了武則天,宗麟,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唐皇帝令:福德二年秋季科舉大考,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主考官,禮部尚書範履冰為副考官,制書如右,符到奉行!”
宦官宣讀詔書。
“臣奉詔!”
韋待價和範履冰領旨,宦官將魚符交給二人,從即刻起他們就是正式的正副考官,這次考試就選在國子監進行。
為了防止考題洩露,李璟下令讓左揚鷹衛大將軍李多祚,率領左揚鷹衛將士將國子監圍起來,所有考生進入國子監,不得跟外人接觸。
至於這次出題的考官,早就在出完題後,被送進國子監隔離開來,任何人不得探視,直到科舉結束為止。
科舉考試當天,來自各地考生來到國子監,在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接受門口禁軍的檢查,看看有沒有夾帶私藏。
除了允許帶進去的筆墨,以及吃食外,其他一律不準帶進去。
在考試的這段時間裡,考生都要待在裡面不能出來,在裡面沒有水給你洗澡,也不會提供食物,睡覺就在給你的考試位置上睡。
透過檢查的考生,才能領到號碼牌,進入考場找到自己考試的位置。
科舉考題從攝政王府出發,由王府侍衛護送到考場,也就是貢院。
這次科舉的題目,是從吏部和禮部出的考題中,各抽選一部分出來混合在一起的。
為了防止有人作弊,李璟下令這次科考採用糊名的方式進行,將試卷上考生姓名、籍貫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以防評卷官徇私作弊。
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考生完全可以在卷子上做標記、寫暗語等方式,提醒閱卷者自己的身份,依舊存在著徇私舞弊的現象。
應對科場舞弊,北宋想出了新的方法,那就是推行謄錄法,派專人將考生的試卷全部謄抄過錄一遍。
閱卷者只能看到謄抄過後的試卷,有效杜絕了透過字跡、暗語等給人情分的可能,但也不是說就沒有辦法舞弊。
有身份背景的人,手眼通天的人,可以收買閱卷管,自然也能收買謄錄的人,讓謄錄的人在上面做點手腳,還能做到的。
對於現在的大唐來說,糊名法加謄錄法,是現在最好的防止作弊手段。
謄錄人選李璟也想好了,就選弘文館,以及東宮崇賢館的學生來謄錄試卷。
等所有考生入場,關閉考場大門後,科舉正式開始,主考官和副考官一起,解封被密封的考題,向所有學子出示考題,考生根據考題,以及要求作答。
在大唐,科舉分為兩種,分別是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舉行考試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的考試稱制科,都是透過考試為朝廷選拔人才。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受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大唐要求很高,後來逐漸廢除。
廢除後,凡是鄉試考中的皆稱秀才,到了明清時期,用來稱呼讀書人、書生為秀才。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大唐常科的主要科目。
高宗皇帝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大唐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
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