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章 三分天下,世子很兇,關關公子,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廬州,青峰崗。
厲寒生面帶些許愁容,看著山下的鄉野。
春風喚醒萬物,蟄伏一冬鳥獸重新活躍在了鄉野之間,一起出現的還有數以萬計的軍卒,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不停匯聚、壯大,朝著遙遠的西方行進。
劍聖祝六站在身側,輕聲道:「楚王宋正平剛剛昭告天下,支援吳王彈劾皇帝,算是正式倒向了東部三王。四王暗地裡已經達成約定,等罷免皇帝之後,再商量誰繼承大統的事兒。如今看來,形勢不太妙啊。」
厲寒生和祝六,乃至打鷹樓所有門眾,都無一例外身負血仇。江湖人講究血債血償,厲寒生暗中蟄伏這麼多年,為的肯定不止是換個皇帝那麼簡單,他要滅的是宋氏!
投靠吳王,是因為吳王喪失愛子,對朝廷已經有了不臣之心。厲寒生扶持吳王起勢,是想把東部三王都拉下水,讓朝廷和東部三王爆發內戰;同時暗中用寧武關培養好的內應,裡應外合放北齊大軍入關。
這件事從很早就開始謀劃了,去年讓常侍劍去問北齊左親王要玉佩,左親王姜駑會答應,便是因為厲寒生已經和北齊牽上了線。
只要目的達成,按照厲寒生的推算,大玥朝廷面對養精蓄銳六十年的北齊和東部三王,肯定壓力極大,會拉攏楚、肅兩王來抗衡,整個天下也就成了三分之勢。
大玥朝廷有楚、肅兩王為依仗,兵力強橫,同時面對北齊和東部三王,也不會陷入頹勢;三方之間陷入拉鋸戰,直至大玥國力消耗的差不多,厲寒生再帶著拉起來的起義軍,和北齊裡應外合,給大玥一個背刺,從而達到滅宋氏的目的。
可目前的情況,顯然沒按照厲寒生謀劃的路線走。
厲寒生本以為朝廷會拉攏楚王,楚王卻因為皇帝態度強硬,扭頭就和吳王結了盟。
吳、魏、豫三王召集而來的軍隊,加上零時募集的壯丁民兵,足有七十萬之眾,要是在加上楚王的三十萬府兵,兵力直接就過百萬了。
而朝廷那邊,蜀王剛遭大災可以當做不存在,手底下能用的兵馬,就西涼軍、關中軍、遼西軍三隻軍隊,關中軍、遼西軍要擋北齊南下,朝廷哪怕讓藩王篡位成功,也不可能把兩隻軍隊抽回來,那能用來擋四王聯軍的軍隊,就只剩下西涼軍了。
若是西涼軍全軍出擊,自然能擋住四王聯軍,但西涼軍全走,整個西北就丟了,朝廷最終只調了五萬西涼軍過來。
五萬西涼軍,加上關中的府兵、民兵,來擋擁兵過百萬的四王聯軍,厲寒生怎麼想,朝廷都不可能擋住。
這要是朝廷擋不住,四王成功兵臨長安,那接下肯定就是宋暨禪位、新君登基、整合兵馬反攻北齊,一套下來,大玥還是姓宋,北齊又得滾回漠北。
天下平定之後,厲寒生不說報仇血恨了,估計還得混個從龍之功,完成當年『學得文武藝、報於帝王家』的夢想。這要是被親生閨女和亡妻知道,他不就真成拋妻棄女無情無義的禽獸了?
劍聖祝六身負滅門血仇,肯定不願意幫著藩王謀取霸業,面對眼前這個局勢,他開口詢問道:
「以後該怎麼辦?難不成拉著起義軍讓朝廷招安,幫忙擋四路藩王?」
這自然是玩笑話,起義軍在江南,加起來也才二十多萬散兵遊勇,總不能現在倒戈,追著四王聯軍打。
厲寒生沉默了下,搖頭道:「大勢如此,就看許不令能不能擋住四王入關中了,只要許不令能擋個一年半載,讓北齊在黃河以北站穩腳跟,還有的打,」
祝六手指摩挲劍柄,抬眼望向西北:「就五萬西涼軍,加上一堆不堪大用的府兵,擋四王百萬之眾,我這當老丈人的還幫不上忙,唉……咱們這些混江湖的,確實玩不轉天下大勢。」
厲寒生知道祝六和東海陸家等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