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回船,世子很兇,關關公子,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距離寧武關事變,已經過去了八天。
形勢越來越差,吳王一番掏心窩子的『肺腑之言』,更如火上澆油般,澆到了滿朝文武的頭頂上,正月未出,年關的氣氛便徹底過去,彷彿又回到了凌冽寒冬。
時間已經到了深夜,太極殿後的御書房依舊燈火通明,不少位高權重的朝臣在御書房外靜候,三公九卿則站在御書房內,時而能聽到天子宋暨的怒聲呵斥:
「這個宋思明,朕何曾虧待過他半點?苛捐重稅……朕又不是沒看到江南的災情,蜀地災情朕免了歲賦,再免江南,讓幾十萬將士喝西北風不成?偌大江南,富可敵國之家難以計數,賑災米糧需要幾個大錢?朕讓他去籌銀子,他陽奉陰違逼反百姓,到頭來怪朕稅賦太重。孝宗、先帝在位幾十年,可曾聽過老吳王抱怨過半句?……」
句句是真,卻也是無能狂怒。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吳王彈劾天子,魏王、豫王緊跟著便表了態,站在吳王一方,指責宋暨繼位後執政有問題,說到底,就是宋暨暴露了削藩意圖,觸動了藩王的利益罷了,哪有什麼為民請命、一心為國?
朝臣多半心明如鏡,但知曉也沒用,這些事情說出去,沒有一個藩王會認,否則吳王也不會費心費力,找出這『四大罪狀』來當出師之名。
三公九卿大半都出自門閥望族,也就是既得利者,利益是和皇權綁在一起的,天下大亂不符合門閥望族的利益。而皇權更替更不用說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皇帝,背後支撐的門閥大族必然也會重新洗牌,在有迴旋餘地的時候,在場『蕭陸崔王李』五大家和其他小姓,肯定是選擇維持當前局面,站在宋暨這邊。
大司農陸承安,是金陵陸家的掌舵人,和蕭楚楊一樣,家裡正在遭災,雖然吳王不敢動蕭陸兩大門閥,但家族遍佈江南的產業被叛亂殃及,總不能當做沒看見。而且北方正在和北齊血拼,常言『攘外必先安內』,江南的事兒不解決,休養生息幾十年的大玥,恐怕就真給拖垮了。
待天子罵完東部三王后,陸承安上前一步,開口道:
「東部三王已有異心,令其請罪也是空談。太原戰事緊急,當前應迅速平息內患。」
三公九卿皆是點頭,用東部三王世子為要挾,讓東部三王認錯,想想就知道不可能。三個世子留在長安,是為了防止藩王起兵造反,現在東部三王不是造反,是為了百姓『仗義執言』,彈劾宋暨暴虐昏庸,宋暨要是把東部三王的世子砍了,那不坐實了自己是暴君。
讓宋暨下『罪已昭』,和東部三王認錯,更不可能。
宋暨在『鐵鷹獵鹿』上有矯枉過正的地方,但大方向肯定沒錯,也就削藩的事兒出了岔子。怎麼可能下罪已昭承認三王所說的罪狀,把遺臭萬年的屎盆子扣自己頭上。
想要快速平息這場風波,最好的方法便是派兵把江南叛亂平了,然後不搭理東部三王,等滅了北齊回頭再去收拾他們。
可現在這情況,遼西都護府的兵馬肯定不敢亂動,魏王、豫王都表了態,不從中作梗都是好的,就別說指望他們平叛了。
江南起義的流民二十多萬,在吳王暗中推波助瀾下,還在飛速增長,沒個十多萬精兵肯定平不了,現在去哪兒湊這十來萬精兵?
宋暨自然也知道吳王在落井下石,發洩片刻怒火後,還是坐回了書桌後,沉聲道:
「諸位愛卿,有什麼提議?」
太尉關鴻卓思索了下,躬身道:
「遼西都護府原本用來平叛的邊軍,可以抽出五萬繼續南下,但很難及時撲滅江南叛亂的賊子。楚王協防北疆,手握府兵二十餘萬,雖然戰力不堪大用,但剿滅流民為主的叛軍,應當沒問題。」
府兵也就是尋常軍戶,平時為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