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了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節,咬定卿卿不放鬆,顧了之,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背上睡著了,元賜嫻到底沒阻攔陸時卿,只囑託他萬事小心。至於大周那邊,便由她顧著一些。
陸時卿走後,她迅速接手了南邊來的密報。
此前阿爹速戰速決剿滅平王,快到叫南詔始料未及,儼然失去了大規模進犯大周的機會,但既然細居派了刺客對陸時卿趁火打劫,就說明他仍有意插手這一場亂子。她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她整理了幾日來的信件,得到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
好訊息是,鄭濯在他們一行悄無聲息避入回鶻後,假意往滇南方向追擊了幾日,給了其餘追兵一個錯誤的思路,成功轉移了他們的視線,將“藏人”的禍水引向了南詔,令戰亂的回鶻排除了嫌疑。
壞訊息是,細居果真如她所擔心的那樣,派人在大周散佈了流言,稱鄭濯與陸時卿如何沆瀣一氣,如何矇騙朝臣與聖人。
流言傳到京城,朝堂之上,經由鄭濯一派官員控制,風頭很快平息了下去。但已然鶴唳風聲的老皇帝卻癲狂起來,下旨勒令鄭濯停止追擊,火速回京。
被寵信多年的臣子徹底背叛,老皇帝大受刺激,元賜嫻猜他大約已經有些神志不清了,這時候別管誰冤誰不冤,但凡有一點可能威脅到他的,他都得殺乾淨。所謂召鄭濯回京,就是準備派人在他歸程中對他下手,同時很可能也控制了他身在後宮的母親,薛才人。
畢竟對徽寧帝來說,妻妾,孩子,在皇權面前什麼都不是。
但元賜嫻相信鄭濯料得到老皇帝的居心,為免之前的籌謀與犧牲功虧一簣,必將下狠手,在局勢不可挽回前,派人先一步除掉老爹,助母親脫險。
徽寧帝一死,朝臣們再有疑慮,面對朝中一個個不堪重任的皇子,多數也該選擇拱他上位。唯一的缺憾就是少了封順理成章的遺詔,將來可能落人口實。
果不其然,兩日後,元賜嫻得到訊息,徽寧帝崩於紫宸殿,因甍逝突然,未及立下遺詔。鄭濯尚在回京路上,皇室之中無人主持大局,一下亂成了一團,最後還是皇后穩住了局面,開始準備老皇帝的喪事,並召集朝臣商討由哪位皇子繼承大統。
大周的情況太特別了。一無遺詔,二無太子,三則朝中無一皇子是確確實實的嫡親血脈,當夜便產生了兩種分歧:多數朝臣支援鄭濯,但也有一批人選擇了皇后膝下的十三皇子鄭泓。
元賜嫻看到這裡略一蹙眉。
被細居安排的流言一逼,時間到底緊張了些,鄭濯沒來得及返朝,而朝臣們也未全然歸心,面對老皇帝的駕崩,有人悄悄起了心思,想扶植一個傀儡幼帝,好藉機擴張勢力。
而要緊的是,主持這樁事的是梁皇后。
皇后雖平素看來挺與世無爭,但既立於後宮,便沒有哪個女人真正大公無私,真正單純懵懂。鄭濯以孝聞名,他登基後,雖不至於馬上壞了規矩,而將老老實實尊梁後為太后,但時間久了,誰知道他會不會叫薛才人上位?
皇后必然有這樣的顧慮,也必然更希望養在自己膝下的鄭泓能夠登基。不說太后臨朝吧,至少她下半輩子也能有所攀附。
元賜嫻的心裡打起鼓來。不知何故,她覺得很不安。
她立刻找到了因傷病歇養在城中的父親,與他商議此事。但元易直卻持不同意見:“六殿下的路子已經鋪了許多年,在朝中也是有根基的,十三殿下卻一無所有,光憑几個居心叵測的朝臣與皇后,絕不可能敲定此事。六殿下手底下的朝臣無論如何也會壓下這場爭議。”
元賜嫻知道,父親的分析是理智的。
但或許是夢境裡,最終登基的人是十三皇子,當他與鄭濯被擺在一起,她難免感到憂心忡忡。不是她不喜歡鄭泓,而是那麼小的孩子,上位了也多是被當成傀儡的份,實在很難擔起中興大周的責。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