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節,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易中天,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跟藝術一樣,晉人眼裡的自然界也是玄學化的。玄學探究的是宇宙的規律,這規律被《老子》表述為“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不是“道”之外還有一個什麼“自然”供它效法,而是說“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唯其如此,天地才會“有大美而不言”。
那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什麼樣子?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這是兩晉之交郭璞的詩,在後世備受推崇。有人甚至這樣說:風聲蕭瑟,水聲泓崢,那意境實在不可言傳。每次讀到這兩句,便覺得神超形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因為深長意味盡在不言中。
很清楚,如果說玄學的藝術化是換了言說方式,那麼自然的玄學化就是換了審視眼光。這種眼光就叫“玄對山水”,前提則是“方寸湛然”(方寸即心,湛即清澄)。
也就是說,內心世界一片純淨。
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理解魏晉名士的審美取向,理解他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玉,喜歡春月柳,喜歡松下風。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秋冬之際的山陰道尤難為懷,而郊邑還在飄雪,山林卻已皓然,會那麼讓人感動。
沒錯,所有這些都純淨而自然。
自然就真實,真實則率性。某個大雪紛飛的晚上,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一覺醒來開啟房門,發現那雪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停了。初晴的雪夜月色清朗四野皎然,於是當即決定去見畫家戴逵。然而船行一夜來到戴家門前,徽之卻吩咐返航。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戴?
也許,這就叫真性情。
有此真性情,人與人的交往也會變得純淨而自然。有一次,王徽之去建康,船停在碼頭上,正好精通音樂的名士桓伊在岸邊路過。並不認識桓伊的王徽之,居然派人傳話說:先生能為我吹笛子嗎?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桓伊也二話不說,坐在胡床上吹奏三曲,然後轉身上車而去。自始至終,兩人沒有一句客套和寒暄。
什麼叫性情中人?這就是。
真性情,美儀容,尚自然,愛智慧,重門第,所有這些加起來,也許便是魏晉風度。問題在於,這樣一種風度有價值嗎?如果有,又是什麼呢?
第五章 價值觀
真真假假
至少有三種風尚由死於非命的何晏開風氣之先,這就是談玄、嗑藥、男人女性化。病態時尚背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追求,則是真實、自由而漂亮地活著。 當我們開啟歷史的長卷,把魏晉風度次第展開時,眼前出現的是一幅難以看懂的畫面。因為裡面有太多的自相矛盾和令人費解,還很可能集於一人之身。
比如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也是嵇康和阮籍的好朋友。跟阮籍一起到漂亮老闆娘那裡買酒喝的就有他,儘管他比阮籍小了二十歲。有一次,嵇康、阮籍、山濤和劉伶在一起喝酒,王戎後到。阮籍說:你這俗物又來敗壞興致。王戎卻笑著說:你們這幫人的興致豈能敗壞得了!
那麼,王戎俗嗎?
俗不可耐。他雖然官至司徒位列三公,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卻一毛不拔。侄兒結婚送件便衣,又要了回來;女兒回孃家,也拉下臉來暗示她歸還嫁妝。家裡的李子拿出去賣,又怕人家得了好種,竟不厭其煩鑽破果核,還跟老婆半夜三更擺開籌碼算賬,真可謂財迷心竅。
然而俗不可耐的王戎卻又風流倜儻飄逸瀟灑。所謂目光炯炯如巖下閃電,說的就是他,而且還是玉人兒裴楷的評論。說“瓊林玉樹,自然是風塵外物”這句話的,也是王戎。他甚至七歲時就表現出從容鎮定的風度,在攀欄咆哮的老虎面前紋絲不動,讓魏明帝曹叡大為驚詫。
命都不在乎的,要什麼錢呢?
奇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