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一十七章 塵埃落定,重生之鋼鐵大亨,更俗,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的提款機了,”成怡感慨的說道,“融信九八年底的貸款餘額才九百億,即使給融信地產授信六十億,比例也太高了;畢竟這六十億,融信地產會很快的用掉。要算上融信在新津鋼鐵等專案上,僅融信內部在融信銀行佔用的資金,就要超過一百五六十億,這還不談後續的擴張、跟梅鋼的競爭。”
“不這樣,業信想超越融信的難度很比較大啊。”沈淮笑道。
融信集團的實業部門相對弱小,重心還在貿易部門跟融信銀行上。
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內金融體系的支柱,框架、資本龐大,無論是從錯綜複雜的內部組織結構,還是從現實的政治格局,都不可能單純的給哪家當成自留地掌握,更多的是中央集體意志的體現。
真正想透過金融體系向實業延伸勢力、作為自留地經營的,大家都還是將眼睛盯在中小型商業股份銀行上。這裡面就是以紮根廣深地區發展的融信銀行為翹楚,業信銀行這幾年發展雖然很迅猛,但比融信銀行還有很大的不足。
商業銀行的作用勿庸質疑,融信地產集團就是因為有融信銀行的背書,才有資格跟梅鋼爭濱江商圈的開發主導權;而在淮電東送專案,梅鋼就是獲得業信銀行,在省委書記鍾立岷等人面前才更有說服力——而大的實業聯合體系,又多半以銀行為核心進行組構。
未來梅鋼系要跟融信系競爭,在地方上發展實業是一部分,而將業信銀行拉進梅鋼系,推動業信銀行發展全面超越融信銀行,則是另一條重要戰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