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光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章 我,機器人!,大國藍途,銀月光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劇本《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描寫了個叫做“Robot”的幫人幹苦力的機器,這是這個詞首次出現在現代世界。正是因為這個名詞誕生在科幻小說裡,所以才給人們無盡的遐想。直到1959年美國發明家治?德沃爾和約瑟?英格柏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命名為Unimate,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機器人的樣子,但什麼才是真正的機器人呢?”

儘管是大學,教學設施還相對原始,因為沒有條件製作大幅掛圖,黑板上掛的是康承業和常新遠等人繪製出來的自行研製的機器人圖紙,又稱藍圖。

大課堂上座無虛席,連過道也站滿了,年輕的學生們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他們拿著本子認真地記著。

“1967年日本召開的第一屆機器人學術會議上,人們對機器人提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定義,一是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慧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徵的柔性機器。另一個分三點,即:一具有腦、手、腳等三要素的個體;二具有非接觸感測器和接觸感測器;三具有平衡覺和固有覺的感測器。這裡描述的不是工業機器人而是自主機器人。而我們研製的重點是工業機器人,因為這個最現實,也最符合提升生產力的要求……”

康一雯坐在最前排,她身邊是張良工教授,張教授老了,但是心卻是清明的,大腦依舊智慧,他一邊聽一邊頻頻點頭。

“我認為機器人是有一定自主性,並且能夠完成人類賦予工作的一種高階機器,這是很現實的,至於自主性機器人仍然停留在科幻小說中,撒·艾西莫夫在小說《我,機器人》中所訂立的“機器人三定律”最為著名,這就等於給後續機器人的研發提出了方向,這是很可貴的,但我們仍然要從實際出發。”

張良工教授一邊點頭一邊低聲稱讚道:“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承業已經有科學家的風範了。”

康一雯不得不應道:“您過獎了,我哥他從小就愛胡思亂想。”

“將來我們國家就會像美國、蘇聯那樣,上天、下海;要像日本和西德那樣,在工廠裡工人只要按幾個按鈕就能把所有活兒都幹了!這一切美好的願景都來自於一個東西——機器人!”

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一堂課上了三個小時,學生們還意猶未盡,好多人圍著康承業問東問西。

“好啦,讓康老師休息一會兒,這會兒他的肚子該餓了,之後還有兩堂大課,到時候你們再細問。”

康一雯上前解圍,這才把那些學生從康承業身邊遣散。

第一天見面後,張良工還沒和康承業好好談一談,兩人吃過午飯來到一間教師辦公室。

“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康承業知道導師這是在考校他,於是仍然像個學生一樣回答道:“這件事兒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還記得196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那次國際計量學會嗎?”

張良工點了點頭,眼中流露出遺憾的神色。

“雖然那次我沒去成,但是卻有一個意外收穫,我收到了一袋研究資料,上面只寫著請轉康承業先生,卻並沒有落款。”

“哦,那個人是誰?”

張良工眼前一亮,他清楚地記得那次學會康承業並沒有出席,誰會把研究成果不遠萬里送到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手裡呢?

“很遺憾,到現在也不清楚那個人的身份。”

“這就有點神秘了。”張良工的興趣更濃了。

“那是一份關於國外開展Robot研究的資料,就是機器人,從此我就對機器人著了迷,我認為這項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它代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跨越,可以說這是比蒸汽機到內燃機更大的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企道神功

更富資源

重生華娛之星

青滕

大國藍途

銀月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