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捷足先登?,女俠且慢,關關公子,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嗣半蹲下來,仔細辨認的片刻:
“這第一行,當是始帝所留,寫的是——此乃逆天之道,不可流入世間,否則天道失衡,必受神罰天譴。看起來是始帝勸解後人不要亂傳。”
周邊打量的幾人,此時也都聚了過來,華俊臣負手而立琢磨了下:
“學完九張鳴龍圖據傳就長生不老了,如果人人都學,人人長生,人世間便從‘生老病死’變成‘只生不死’,那確實天道失衡了。”
子良公公微微頷首,又問道:
“下一段兒是什麼?”
李嗣仔細看了看:“這一段兒,從口氣來看,好像是吳太祖回應始帝,寫的是:
天若罰朕,亦可誅之。
古今登仙者寥寥,朕既尋得大道,又豈可瞞於後世。
另,古調不彈,此碑不傳也罷。”
華俊臣聽完這話,眼底顯出訝異:
“不愧是乘龍飛昇的吳太祖,比始帝狂太多了。”
子良公公略微品味,評價道:
“始帝是天授神術,心懷敬畏,所以不敢將此術傳與世間。而吳太祖應當是自己悟出大道,不把天地放在眼裡和始帝觀點相駁,所以自行打造了流傳至今的鳴龍圖。”
寅公公等人見此,開始七嘴八舌討論:
“怪不得吳太祖乘龍而去之前,天下間從沒有成仙得道的說法,原來是古早先輩不敢說。”
“吳太祖把鳴龍圖留下來,似乎也沒人再能步其後塵,這公開傳授和不外傳,似乎也沒啥區別。”
“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人能步其後塵,只能說我等後人天資愚鈍,比不上這兩位人傑。”
“這不廢話,古往今來能和始帝比肩的,也就只有一個吳太祖,後人誰敢和這倆比……”
眾人七嘴八舌討論間,李嗣又望向最後那段話,上面寫著:
人高一尺,道高一丈。
即是籠中雀,又豈敢輕言誅天之語,前輩誤我也。
這行字用當代文字書寫,所有人都認識,但意思倒是不好懂。
李嗣琢磨了下,猜測道:
“留這句話的人,應該是找到了鳴龍圖和這塊石碑,但沒能成仙,在這裡抱怨。我估摸石碑被毀,還有消失的後三張圖,都和這人有關。”
華俊臣半蹲下來,抬手摸了摸字跡:
“吳太祖距今都一千二百年了,這字跡也看不出年份,近可能是奉官城,遠就難以考證了。現在怎麼辦?”
子良公公抬起頭來,看向殘缺的石碑:
“這碑上刻的雖然不是鳴龍圖,但效用應該差距不大,毀掉的也只是一部分。我等若是能參悟,應該也能有大用,至於殘缺之處,只能想辦法去找。”
李嗣點了點頭:“這佛像太過繁複,讓丹青聖手照著描,都得描上幾年,還沒法描出刻痕深淺,沒法拓印,只能想辦法搬回去。”
華俊臣轉頭看了看兩丈高的巨型石碑,微微攤手:
“這石碑恐怕不下幾萬斤,李大人來搬?”
子良公公知道這玩意帶不走,開口道:
“諸位天賦皆不俗,抓緊時間參悟,乾糧還能撐七天,七天後無論成敗,咱們都迅速折返,回去想辦法把此碑運回西海都護府。”
華俊臣、許天應之流,天賦其實放在江湖上都算頂流,只是和比夜驚堂顯得弱雞罷了,見子良公公這麼說,自然沒放過學神通的機會,當即在石碑前盤坐下來,開始觀摩參悟。
但可惜的是,這石碑比鳴龍圖晦澀難懂太多。
子良公公為首的十餘人,在石碑前認真盤坐,不知看了多久,眼睛都酸了,也只有子良公公、許天應、華俊臣三人摸到點門道,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