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關於以工代賑
夏洛克莫里亞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二章 關於以工代賑,穿越成范進,開局就中舉,夏洛克莫里亞蒂,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家中,范進都已經在吃飯了,看到小范平回來了,范進問到小范平吃沒吃飯,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後,范進立即就讓人去添一副碗筷過來。
而現在的小范平自然是無心去吃飯,而是想著更多的東西,就比如說找到范進找一個答案,但是范進還是讓他先把飯吃完。
小范平自然是非常聽范進的話,不過是快速的把飯吃完,狼吞虎嚥的,然後就眼巴巴的看著范進吃飯了。
范進看到這一幕自然是感覺到哭笑不得,不過也是加緊了自己吃飯的速度,他當然知道小范平肯定有事情想要問他。
范進這邊剛吃完放下了自己的碗筷,然後讓下人出來收拾,自己則是看向了眼巴巴的範平一邊,對他問到:“到底有什麼事情?看你猴急得這個樣子!”
於是範平就將今天他和小嘉靖說的事情與范進說了一說。
范進聽完之後便是低頭沉思,政府沒有錢,所以想要以工代賑都是一個問題,以工代賑自然是一個很好解決流民問題的辦法。
可能大多數人聽說以工代賑都是從美國的經濟危機的時候聽說的。但其實在中國古代這一套都被玩花了。
以工代賑是中國古代的救荒方法之一,先秦及以後多有運用。
它透過工程建設來吸納災民,並以支付工作報酬的形式,達到賑濟的目的,其本質是一種有償賑濟。
明代的以工代賑是對傳統以工代賑方法的繼承,而中國古代的以工代賑起源甚早,可追述到先秦時期。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說:“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筴也。”
他主張在災荒之年興建宮室臺榭,並僱傭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人,認為這是符合國家財政策略的。管仲的主張還是一種理論,而另一位齊國政治家晏嬰則將以工代賑付諸了實踐。
齊景公時年飢,晏嬰請為民發粟,景公不許,於是其利用景公要造“路寢之臺”的機會,“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趨”,即增加工價,擴大面積範圍,延遲工期,“三年臺成而民振”[ii]。
儘管後世對災荒時修建宮室之類工程多持批評態度,但齊國政治家的主張和做法,已經具備了以工代賑的基本要素,這可能也是清代學者將其列為工賑之始的原因[iii]。
秦漢以降,以工賑救荒的議論和實踐的記載相對較少,但也偶見於史籍。
如,西漢末王莽主政時曾就治理黃河水患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討論,主持此事的司空桓譚事後對朋友說,這些討論中肯定有恰當的方案,考察確定以後就可以用來治河,又言:“計定然後舉事,費不過數億萬,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產業民。
空居與行役,同當衣食,衣食縣官,而為之作,乃兩便,可以上繼禹功,下除民疾。”桓譚把治河工程的建設者定位在浮食無業貧民,期望在治河同時發揮濟貧的效用。
至唐代,以工代賑的記載稍多,如貞元年間(785—805年)荊州饑荒,荊南節度使裴胄的幕僚鄭易建議救荒時開展工賑,獲得採納,“公因大飢歲,請公廩贏食,興築堤防……難者不能對,得果其謀。既而飢羸大濟,堤防以立。至今人無水患,歲有恆入者,實公之惠也。”
此外,唐代工賑的事實也可以部分解釋宋代以工代賑大發展的原因,即宋代工賑的發展是有前朝基礎的。
宋代是以工代賑發展的重要時期,首先是工賑實踐增多,史籍中有大量的例項,最著名的是范仲淹在杭州的工賑和趙拚在越州的工賑,二者成為宋以後工賑的範例,被屢屢提及。
其次是宋代工賑成為國家政策,並制定有相應的制度。如熙寧六年(1073年)朝廷規定:“自今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