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手墨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7頁,三國之並虎,執手墨羽,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校場內還在一片嘈雜之時,諸葛亮已經撫琴於弦上,美妙靈動的琴聲從指間流瀉而出,似絲絲細流淌過心間,柔美恬靜,舒軟安逸。

&ldo;這是琴曲《高山》!&rdo;

&ldo;不對!這是琴曲《流水》才是!&rdo;

&ldo;不對!不對!這還是琴曲《高山》!&rdo;

&ldo;不對!不對!不對!這明明就是琴曲《流水》!&rdo;

一時間,隨著諸葛亮的琴聲傳出,校場上下所有的嘈雜聲都是一止,每個人都不禁屏氣凝神,心中已經翻起了滔天海浪。

只要是稍微懂琴樂的人士,在聽到諸葛亮所彈奏的琴音之後,都會生出一股熟悉的感覺。

因為,諸葛亮所彈奏的曲子,正是傳遍華夏的高山流水。

相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著,其琴音志在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同時,其琴音亦是志在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只是,《高山流水》這個曲子,早已經失傳許久,留下得不過是故事和傳說罷了。

在當今天下,人們根據古樂譜的殘卷,將《高山流水》稍微復原了出來。

可是,曾經只為一曲的《高山流水》,在復原出來之後,卻已經化作《高山》和《流水》兩曲。

只因為根據殘缺的古樂譜,這兩種曲子的調子和意境,很明顯是截然不同的,根本不可能編組成一首琴曲,只能是風格不同的兩支琴曲。

第718章 論學-樂2

因此,許多喜好琴曲的人物,無時不刻不在鑽研《高山》、《流水》二曲,想要將兩支琴曲合二為一,復原出最完整的《高山流水》。

只是,在不改變二曲的譜調的基礎上,想要將風格迥異的二曲,融會貫通地合二為一,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留有著作《琴操》的當世大儒蔡邕,在無數年的嘗試之後,也依舊不能將《高山》、《流水》二曲編合一體。

然而,正是這個為難當世無數琴樂愛好者的難題,居然在今天的龍山校場上,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此刻,諸葛亮撫琴所彈奏的琴音,正是將《高山》、《流水》完美融合一體的美妙聲音,說不定這就是那失傳已久的古曲《高山流水》。

聽著諸葛亮奏出的琴音,令校場聽眾的神魂,無不是太虛暢遊,一會兒宛如攀上了撥雲見日的山巔,一會兒好似潛下了奔騰流淌的深水。

這種遨遊自然、體驗宇宙的美妙感,哪怕是根本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聽之以後都會不能自已地浮想聯翩。

連丁靖這個聽慣了蔡琰、步練師撫琴的傢伙,都一副魂牽夢絮、神遊太虛的癲狂模樣。

就在所有人都神魂顛倒、如夢如醉之時,諸葛亮演奏的《高山流水》卻突然急促了起來,宛如凡人從高山跌下、從深淵沉淪一般。

如此身臨其境的琴聲,使每個聽著都有些提心弔膽,彷彿跌落高山、沉淪深淵的人,正是他們這幫聽眾似的。

就在每個人都被這音樂所刺激到了之時,諸葛亮撫琴的雙手卻是戧然一停,所有的琴聲也忽然戛然而止,陷入一種死一樣的寧靜之中。

以至於每個聽眾,都以為自己已經從高山跌至平底、從深淵沉入水底,有一種生死兩茫的返虛之感。

這種生死之間的刺激感,嚇得所有人都是渾身一激靈,立即從出神九霄的狀態中,突然跌落回了現世。

然而,雖然對這種生死轉換的音樂感到微微驚駭,但是每一個人的心中,卻又生出了豁然的醒悟,好似對生死輪轉、興亡消替,有了一種大徹大悟的理解。

人,從出身便一直在邁向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的天性,可走向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星河白鷺起

紅搖

江湖那麼大

語笑闌珊

我懷了仙尊的小龍崽[穿書]

大紅蓼

魂歸斷橋

與天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