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章 大禮,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五十章 大禮

“……考漢成帝立定陶王為皇太子,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奉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本生父也。時大司空師丹以為恩義備至。

今陛下入承大統,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繼興王后,襲興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繼仁宗後,是為英宗。司馬光謂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稱王伯而不名。

範鎮亦言:‘陛下既考仁宗,若復以濮王為考,於義未當。’

乃立濮王園廟,以宗樸為濮國公奉濮王祀。程頤之言曰:‘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然所生之義,至尊至大,宜別立殊稱。曰皇伯、叔父某國大王,則正統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極矣。’興獻王於孝宗為弟,於陛下為本生父,與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

凡祭告興獻王及上箋於妃,俱自稱‘侄皇帝’某,則正統、私親,恩禮兼盡,可以為萬世法……”

這就是禮部尚書毛澄所上的奏摺。

據孫淡所知,這就是因為有這份奏摺,這才開啟了嘉靖初年長達數年的大禮議之爭。

按照歷史本來軌跡,毛尚書這分奏摺應該在皇帝登記第六天就出現的。但這件預料中的大事件卻沒有發生,這就讓孫淡有些奇怪了。

後來他也想了想,這才明白。皇帝進京城時的大明門事件因為有孫淡提前通風報信,皇帝的態度比起真實的歷史上要堅決許多,這也讓楊首輔和群臣見識到小皇帝的剛強,不再拿他當一個小孩子看待。也因為心中有顧慮,群臣也沒有冒動,只在下面暗暗觀察。

接下來就孫淡進宮奏對,丟擲一條鞭法的稅改措施。這事雖然還沒有擺在檯面上,卻已經激起了千重浪。楊廷和也有心改革,不過,他的方案比孫淡還激進,也有心拿出一個比孫淡的提議更完善的綱領。群臣們的精力也被這個稅改給牽扯住了,一時也沒心思去議大禮。

接下來就是順天府科場舞弊案,這件事本沒有在歷史上出現。科場舞弊案一鬧,議大禮的事情也沒人想起了。

本來,孫淡因為大禮之議會因為自己的出現產生蝴蝶效應,而不在出現。

可他萬萬沒想到,在皇帝繼位三個多月之後,還是如約降臨了。

看著這份奏摺,孫淡唯有苦笑。究他內心來說,實在是不想看到這件事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發生。大禮之議牽涉甚廣,朝中剛正的大臣因為這次浩劫被一掃而空。其中有不少人還是才華出中的能臣,若有楊慎得能臣在,又何至有後來的嚴嵩山專政,又何來嘉靖朝後期的朝綱不振。可以說,明朝的衰亡,始與嘉靖。

若沒有大禮議,明朝的元氣也不傷成後來那種模樣。

不過,事情既然發生了,孫淡也是無可奈何。他現在還沒有進入核心決策層,很多事情也說不上話。不過,這事情因為牽涉甚廣,可以說把所有的官員都牽連進去了。自己一個不小心就得陷進這場政治鬥爭之中。

還好,自己現在在房山做知縣,正可避開這場急風驟雨的殘酷鬥爭。

孫淡今天進宮來有兩件事情,一是到吏部報到,然後去房山就任知縣一職。二是到司禮監報到,然後去內書堂當教書先生。

這也是他到司禮監來的願意,卻不想一來就見證了這件潑天也似的大事。

禮部尚書毛澄這份奏摺一開始就引用了許多典故,寫得非常複雜,難怪黃錦看不明白。

但孫淡卻知道其中的核心意思。

禮部尚書毛澄的意見,朱厚熜“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對興獻王和興獻王妃,朱厚熜一律自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五代竊國

一字營

大學士

衣山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