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章 該收穫了,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三十章 該收穫了
正德十六年眼見這就要來了,離春節還有十天的時候,京城中出現了一件新鮮玩意兒。
湖北有名的陸家聯合興王府和幾家徽州的商人成立了一家規模空前的錢莊,併發行了二十多萬兩錢票。
錢票這種東西對大明朝的人來說並不少見,往日間,朝廷可沒少發寶鈔。可那種東西,從發行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已經蛻變成朝廷斂錢的一種工具。信用爛得無人問津的地步。到現在,朝廷雖然還偶爾會發行一批這種廢紙,可大家也都不將它當回事。
不過,相比起朝廷的信用而言,湖北陸家在商界的信用極好,大家打了這麼多年交道,對陸家還是很相信的。
再說了,陸家發行這種錢票,明白地對大家說是因為白銀運輸流通成本大高,大筆銀子攜帶不便,就暫時用這種信用憑證代替,一旦想變成現錢,可直接去陸家設在京城的錢莊兌換。不但不會推脫延遲,反付給一定利息。
反正陸家也不過是小範圍試一下,這種錢票也只限於在有生意往來的幾個大商號之間流通,同普通人倒沒有什麼關係。
為了推廣這種錢票,陸家還派人到各個有業務往來的商號之中游說,解釋說,其實這東西同普通借據也沒什麼區別。上面也寫了金額和蓋有陸家的印記。至於歸還日期也不做詳細規定,什麼時候想過來要錢了,到錢莊一兌就能領取,比單寫借據方便多了。
這麼一說,大家也都明白過來。一想,是這個道理啊!
京城是政治中心,本就是一個純粹的商業城。別的不說,每天天一亮,到天黑關城門,整城四五十萬百姓,吃喝拉撒,光消耗的柴米油鹽都能堆成一座小山。如此巨量的物資往來,牽涉到龐大利益。每日在市場中流通的真金白銀孔方兄,加一起,數也數不清。
賣出貨物,得了錢,還得千里迢迢運回老家收購商品,再運到京城變賣。一來一往,消耗極大,結算也不甚方便。
有這麼一種錢票在手,就能有一個清晰的數字概念,管理起生意來也方便許多。不但減少了人力開支,反還有利息可拿。
當然,民間發行寶鈔對北京人來說還是第一次。於是,有好事者玩了個花樣,一口氣買了一百來張價值一兩銀子的錢票,沒事去陸家錢莊兌換著玩。
陸家的的夥計也不生氣,見有主顧上門,自然是好茶侍侯著,一一將銀子給這人兌出來。
當然,真正給陸家開啟生意的是一筆轟動一時的大生意。
那一日,有一個主顧上門出具二十萬兩銀票要求兌換現銀。
二十萬兩,這可是一筆鉅款啊。像京城裡的幾家上規模的商號,雖然都有幾十萬上百萬兩的身家,可銀子都壓在地產和貨物上,手頭的流動資金其實並不多,一下子若要拿出這麼多銀子,對一個商號來說,雖然不至於傷及根本,卻也夠讓他們頭疼上一陣子。
可陸家卻是二話不說地就從京城的銀庫裡提出了那一大筆現金,連庫房裡塞牆角的一厘重的銀角子都颳了出來,滿滿地裝了二十輛馬車。運送銀子的車輛浩浩蕩蕩地連成一長串,很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經過這事,北京城中的人總算對陸家的支付能力信了個十成,紛紛將藏在家中一時不用的現錢到陸家錢莊換成銀票,以方便儲存。
當然,普通百姓也不會知道,這一幕本就是孫淡所導演出來的。
眼球經濟,在任何時代都非常好使。
是最好的廣告。
北京人手中有了錢票,這使用,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往日間,大傢伙出去辦事,都揣著大筆銀子,重不說,也不安全。如今換成這種花花綠綠的票子,隨便找個地方一塞,誰也找不著。實在不成,一把火燒了,也不能白白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