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一章 《英烈傳》,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一十一章 《英烈傳》
明朝以文制武,文官身份尊貴,而視武將為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那是在明朝後期的事情。實際上,在土木堡之變之前,軍隊大多被勳貴和功臣子弟掌握,武將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只可以經過那場大變之後,勳貴被一掃而空,武官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到後期,變有了文臣統軍一說。
說起來,這個郭勳應該是明朝最後一個手握軍權的貴族。
說起這個郭勳,在史籍上的評價並不高。一般人提起他,只知道他是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六世孫。在一般人看來,這就是一個腐朽沒落的貴族。
實際上,來到明朝之後,經過孫淡的瞭解,此人卻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且不說他現在執掌著禁軍,並暫時節制錦衣衛這個特務機關,是正德十五年最炙手可熱的權貴。就他個人而言,在一眾顯貴中個人能力也異常突出。
此人十四歲從軍,多年來在邊境與北方草原民族在北方作戰,身經百戰,立下無數戰功,是明朝中期第一戰將。
雖然武功顯赫,可此人並不如普通人想象那樣粗魯不文。郭勳從小接受貴族式的教育,是古典教育模式培養出的精英,能詩能文,“好聚書為詩,樂與文儒交”。他為人精明,政治手腕極高。加上又是皇家的血親,黨羽遍及朝野,是個黑白兩道通吃的文強式的人物。
就這麼一個耀眼的大人物,可說是見多識廣,要想使用普通手段打動他,並讓他幫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可孫淡腦中有強大的資料庫,裡面可有不少郭勳的資料。只要把這個傢伙的脾氣性格摸熟,就能對症下藥。
還是那句俗話:怕就怕你沒有愛好,只要你有愛好,就能從你身上找到突破口。
這個郭勳說起來,其實沒什麼愛好。酒色才財氣對這樣大人物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只要他願意,也不會缺這種東西。
像他這樣的人物玩的是文化,對,文化。
上下五千年,浩瀚史冊,真說起來,郭勳也不怎麼起眼。可只要熟悉明朝俗文化史的人都回知道,這個傢伙對明朝文化的發展還是有一定貢獻的。此人最大的愛好是刻印、編輯通俗文藝作品。像後世耳熟能詳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最早都是由郭勳組織刊刻。
有這麼一個大人物的推廣,這兩本書才在明朝時風行一時,為世人所熟知。
當然,在編書的同時,郭勳也免不了為自己祖上臉上貼金。反正他搞的是俗文化,又不是正統的史書,自然是怎麼戲說怎麼來。
比如在嘉靖十八年的時候,他就主持編撰了一本《英烈傳》。在這本小說中,郭勳這裡描寫了祖先郭英的勇猛,並鄱陽湖大戰中,讓郭英一箭射死了陳友諒。進而影響了嘉靖帝,爭得了使郭英與徐達、常遇春等六王並列配享朱元璋太廟的殊榮,他自己亦被“進翊國公加太師。”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小說這種東西不能當史書看。陳友諒的死因至今都是一個謎,在正規的的史料中,史官也漸漸淡淡地記上這麼一句:“陳友諒與朱元璋鄱陽水戰失利漢軍且鬥且走,日暮猶不解。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揮,驟中流矢,貫睛及顱死。”
當時嘉靖皇帝之所以把小說家言當成真正的歷史,並讓郭英配享太廟,未必沒有籠絡郭勳的意思。嘉靖皇帝本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才不在乎真實的歷史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以至當時就有人上書駁斥郭勳,說:郭勳卑劣,侵冒射殺陳友諒之功,為其祖百計設謀,冀達上聽,企圖封贈世襲。讓郭勳很是下不來臺。
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不可混為一談。不過,孫淡並不關心郭英當初是否真的殺死了陳友諒,這件事情同他也沒有一文錢關係。
不過,據孫淡所知,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