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七章 濟南府,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還是孫淡穿越到明朝後第一次到一座省會城市。
實際上,作為濟南府的首府,山東布政使司的所在地,濟南城中有著一系列亂七八糟的行政機構:濟南府衙、布政司衙門、德王府、河道衙門、提督學政衙門……十多座官衙和貴人的府邸將半個濟南城擠得滿滿當當。
聽李梅亭先生介紹說,整個濟南府有人口二十三萬戶,這其中還包括各縣的人口。除去所轄各縣市民和農業人口,就濟南一城而言,不過五萬戶,二十萬人口,也就是後世一個普通縣城的規模。
可考慮這年頭沒有高樓大廈,居民都住平方,整個城市攤大餅一樣鋪出去,也大得驚人。
能夠到濟南一遊,對孫家這群十四五歲大小的學童而言,是一次難得的開眼界好機會。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過門。如今,來濟南考試,又由孫家負擔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頓時將這群孩子歡喜得大聲喧鬧起來,從他們臉上也看不到半點大考之前的壓力。
鄒平離濟南有兩百多里路程,若是在現代,坐汽車,也就是四個小時模樣。可在交通不方便的明朝,卻是一件大費周章的事情。從鄒平到濟南,需要坐船。雖然是順水行舟,可這兩百里水道,卻走了十幾個小時,將孫淡他們折騰得夠戧。
孫淡他們在北京時間早上六點就上了船,到下午五點的樣子才看到濟南大明湖南門。天不是太好,春雨綿綿。雨幕中,湖邊,濟南府學文廟那一片巍峨的建築撲面而來。門口有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上書“海岱文樞”四個大字。那四個字飽滿有力,隱約給人一種無形的壓力。再配合上府學建築群在微雨中蒼茫的氣勢,可見大明王朝國力之一斑。
文廟前還有左右配坊各一座,坊額分別為“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
聽李梅亭說,“海岱文樞”四個大字是成化十年濟南知府蔡晟所寫的,如果不出意外,孫家子弟二十五那天會在這裡參加府試。
李先生指著那一片建築說:“等你們進去了,然後昂首出來,就算是真正的讀書人了。這裡是院試的考場,努力考個秀才給我看看。”
船靠岸之後,一眾學童顛簸了一整天,腳一粘地,都暈得厲害,身體不好的已經趴在岸邊吐得七葷八素。孫淡也覺得有些難受,好在他在現代也是坐慣了車的,這幾日天天肉食,身體調養得不錯,倒不至於出醜。至於孫浩,這傢伙身體特棒,一上岸就大呼小叫,精神抖擻,看得人好生羨慕。
孫家這次來濟南有十三個學童,都是上次過了縣考那一關的尖子,家族對這次府試和一個月後的院試極為重視,不但每人發下五十文零花,還將孫家在濟南城中,靠近德王府的一處院子撥給這一群人暫居。
等到了孫家的濟南城那座院子,孫淡才吃了一驚,真是太大了。
孫家濟南大院一共有十三個園子,府正中橫亙著一條玉帶一樣的小湖泊。聽說,這片小湖泊有河道同德王府中的珍珠泉連通。正是春季,湖面上已有不少荷葉萌發,遠遠看去,一片嫩綠,風景好得讓人驚歎。
孫府院子是天順一年建的,門前也建有兩座石牌坊,坊額分別題為“黃閣調元”和“天恩褒贈”,是當初內閣首輔會昌侯孫繼宗的手筆。
當初,他見此地有一眼好泉,地勢寬敞,就買了這幾百畝地,建了一處宅子作為避暑之地。並將這個宅子起名“通樂院”,取“萬民同樂”之意。
加上每年家中都會撥出一筆款子維護,比起鄒平老家來,這裡的建築顯得很新。孫府平時也沒住人,只三十多個奴僕守屋。
說起來,這裡的房子沒什麼用處,也就是京城的兩個大老爺回鄉省親時,在這裡中轉一下。鄒平的幾個太太也不過是在每年夏季來這裡納納涼,看看荷花罷了,一年間,真正住人的時間也不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