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九章 第一場(一),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百五十九章 第一場(一)
這五道題說起來還真有意思,若不靠抄襲,比起寫死板的八股文可有意思多了。
比如第一題涉及舉賢,第二題涉及變法,第三題則與外交有關。第四題涉及,平戎,第五題則關係到國家如何處理中央政府於藩鎮的關係。
其實,會試比起以前的童子試和鄉試要有趣味得多。童子試和鄉試考的是讀書人對基礎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寫文章,能背書就可以了。可會試不同,是為國家選拔高階人才,選拔可以擔任一縣之長的基層領導。光能背書寫字,並不足以為君主和國家分憂。
能中進士、賜進士和同進士的,不但要有理論基礎,還得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以及對當前這個社會有一定的認識。
因此,第一場三天所考的史論,不但可以從中看出一個考生對國學和歷史的掌握程度,也能看出他以史為鑑,對如今的社會形勢的判斷。
至於第二場,則需要寫奏摺,寫公文,寫策論。
這兩場六天的內容全部都是理論聯絡實際,如果真的認真選材,倒也能很容易將有知識,有能力的讀書人選拔進公務員隊伍當中去。
所以,現代人所認為的科舉不過是寫寫八股,選拔的都是一群死讀書的書呆子的印象並不正確。至少,就明朝的科舉制度而言,一個書呆子,最大的成就也不過中個舉人,要想中進士,那是斷斷沒有可能的。
再說了,就孫淡所認識的如楊慎、王元正等那些中過進士的翰林們,又有那一個不是人情練達、知識淵博的學者?
如今這五道題的標準答案孫淡手頭都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題還有好幾篇,他只需從中選一篇抄上去就可以了。
分析了一下題目,第一題《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涉及舉閒。答題之前先要審題,舉賢,歷來都是封建君主統治天下的最佳手段,特別是在政治制度還未完善的古代,一個好的人才,的確可以使一個國家變得強盛。春秋戰國時,國家選拔人才,大多是貴族世襲制,至於秦漢,中央和地方官員大多由世家大族子弟擔任,於是就有了曹丕的九品官人法。
所以,隋唐之前,國家的官吏大多從勳貴和世家中挑選,近親繁殖的惡果使得國家所籌備儲備的人才越來越匱乏,也堵塞了下層百姓上進的通道。
大概是看到這一制度不利於發掘人才,也使得社會被人為的分成幾個階級,到唐朝時,科舉制度開始興起,到明朝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終於變成一種相對完美的人才選拔制度。
所以,這一篇文章的著眼點應該在科舉和人才選拔制度上。
孫淡略一思索,就從題庫裡抄了一篇上去。
史論要求的是史料詳實,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對文字上倒沒什麼要求,只兩個字“嚴謹”。
因為這一科春帷的題目同歷史上一模一樣,倒有不少範文可抄,不過,抄他們的,就撞車了。好在,每次科舉考試之後。下一屆考生都會拿往屆的考試題目再做一遍,其中也不乏佳作,倒讓孫淡揀了便宜。
孫淡現在所抄的這篇就是明朝崇禎年間的人寫的,也不會有撞車之虞。
三天做五道題目,時間實在太長,以孫淡現在的速度,這五篇考題,一天之內就能做好。可古代的科舉考試又沒有提前交卷一說,就算就完成得再早,也得在考舍裡待著。
因此,孫淡也不急,就那麼提起筆用工整的館閣體一筆一劃地寫,盡情起享受這個過程。
這篇文章也不過一千來字,無論孫淡如何磨蹭,總歸有作完的時候。等他寫完最後一個字,肚子裡卻發出“咕咚!”一聲響,他這才感覺到了飢餓。
抬頭一看,日上中天,估計已是中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