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八十二章 寫畢,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百八十二章 寫畢
孫淡這個思路,其實來自於清朝雍正年的經濟改革中的三條: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
時代雖然不同,具體情況也有差別。
可就大明朝當今的情形,於所謂的康乾盛世相比,倒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樣是國力強盛,一樣的海內昇平,一樣是中央財政出了大紕漏,陷入強烈的危機。
只不過,雍正年的國家財政危機是因為康熙的好大喜功和窮奢極欲,以至將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國庫交到雍正的手頭。雍正不得已,這才大力推行改革,一舉扭轉了國家財政的頹勢。而明朝現在的國庫空虛則是另外一番模樣,武宗皇帝年年用兵,中央的賦稅政策混亂是主要原因。如果說清朝的財政危局是因為人禍,那麼,明朝的則是因為舊有財政制度不適合於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所至。
各有各的不同,也有相互可以借鑑之處。
當然,清朝的火耗歸公那是建立在銀本位的基礎上,國家稅收已經徹底貨幣化了。
而如今的明朝還在實行實物賦稅,貨幣化稅務制度也不過剛剛抬頭。
孫淡之所以提出這麼一點,那是因為,就算沒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也有人意識到將田賦、實物稅和徭役分開徵收實在太麻煩,也不便於管理,還容易陷入混亂和浪費。比如你在南方徵收實物稅,徵了一狂橘子,本身價值不過一錢銀子,可等到入庫時,所耗費的運輸和人力成本就已經大大地超過了一錢。這超出的部分還得由地方政府貼補不說,入庫的橘子因為路上耽擱的時間太長也已經爛掉。國家花了這麼高成本,結果卻得了一個爛橘子,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讓人無語。
因此,實際上,地方,尤其是布政使司一級,有的布政使已經明文規定下面的官員在上繳實物稅的時候,若遇到儲存不易的那種,直接折銀子。
如此看來,孫淡年前提出的一條鞭法其實在地方上已經偷偷實行,這是歷史的選擇。就算孫淡不提出來,將來也會有李淡、張淡。萬曆間也會有張居正,就算沒張居正,也會有李居正。
歷史的必然非人力可以抗拒。
可地方上收的都是散碎銀子,在上繳國庫的時候需要重新融化,鑄成五十兩的銀梃或者銀錠,這過程中必須要損失分量。於是,官府在徵收銀子的時候刻意向百姓多徵收兩分的損耗作為火耗。這無形中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也增加了官員們的工作量。畢竟,明朝中期的官員中王八蛋一樣的貪官並不多見,很多官員都還是有節操的,這種擾民的事情他們也不怎麼願意去做。如此一來,無形中,地方官對孫淡所提出的貨幣化稅改也沒多大興趣。
孫淡如今在考場上寫的這個策問,大意是若徵收現銀賦稅,這部分火耗就由國家承擔了,做為現銀徵收中的成本計入,由地方官自己安排,超出部分則作為地方官的養廉銀子。
算了算,一個上縣,每年的夏稅和秋稅,加一起起碼也有上萬兩銀子,以兩分損耗計算,也有兩三百兩,到府、省一級累加起來則更多。
這些錢應該夠官員們一年的辦開支了。
如此一來,官員見到實利,對徵收現金賦稅自然有了積極性,孫淡和皇帝的稅改也能順利推行下去了。
再則,有了這筆銀子養廉,官員們衣食有了著落,颳起地皮來也溫柔許多。吏治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孫淡學的是辨證唯物主意,他不認為這是一個解決吏治和財政問題的一勞永逸的好辦法,可就目前而言卻是最適合的。
從孫淡開始作文起,皇帝就站在他身邊一字不漏地看著,直看得入神。
他心中也是一陣劇震,總的來說,嘉靖皇帝雖然在歷史記載上非常糟糕,可卻還是一個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