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三章 回答,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百七十三章 回答

鹽鐵問題明朝讀書人也知道其實的厲害,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一問題也有一定認識,所以,做這兩道題的關鍵並不在對大明朝這一政策的理解上。

就孫淡後來所知道,這兩道題大部分考生並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做起題來也很規矩,甚至趨於保守。當然,也有特立獨行的考生將明朝的鹽鐵政策貶得一無是處,試圖靠此吸引審卷官的眼球。

可無論如何答題,問題的關鍵並不在這裡。

出題官之所以出這麼一道題,並不想就大明朝這一政策在考場上引起讀書人的討論。

任何一種考試,都不可能出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如此一來,也無形中為審卷官增加了工作量。

至於那種能夠硬氣人爭論的考題,那是在殿試策論那一關的事情,那個時候才有可能讓你充分展示政治才華。

因此,這一題的關鍵不在於最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你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兩道題中,考官悄悄地給考生們設定了一個陷阱:讓你自己跟自己辯論。

一般來說,是人就有自己的觀點。比如這兩道題目,有的考生覺得礦山官營效率低下,還容易產生滋生腐敗的土壤,敗壞了官場風氣,還不如通通私營,如此,國家也少了許多麻煩;而有的考生則認為鹽鐵乃是國家最重要的賦稅來源之一。而且,這兩樣物資都是軍國重器,若全部變為民營不利於國家管理,還容易發生變故,還不如盡歸國有。雖然效率低下,可也能夠時刻處於官府的監控之中。

人的觀點一旦形成,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覺得自己這個思路乃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真理。

而這兩道題目是讓考生自己同自己辯論,可世界上又有誰能不依靠外力,或者說能夠在極短的時候能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呢?

所以,在作這兩道題目的時候。大多樹考生因為在下筆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在做其中一題時自然是下筆如有神,揚揚撒撒,論點翔實,論據充分。可一旦站在自己對立面,做另外一題的時候,卻筆下艱澀,不知所云,離題萬里。

這樣的題目作起來,自然是別想拿到高分了。

結果,這兩題又變相地刷掉了一大批考生。

總得來說,今科會試第二場五道題目因為出得刁鑽古怪,又故意佈置智力陷阱,足可以讓八成以上的考生名落孫山。

好在,科舉一途自古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功率低得令人髮指。

後人計算了一下,從隋朝開科舉到清朝同治年止,一千多年時間,全中國總共也不過出了十萬進士。也就是說,一年也不過幾十人。這機率,比買中五百萬的體育彩票難度還大。

好在孫淡一拿到這兩道題就看出了其中的不對,他也算是考試經驗豐富的人。從讀小學開始,到後來考中公務員,大大小小的考場不知上過多少。在他看來,但凡是考試,總歸有標準答案,也方便閱卷。像這種希奇古怪的題目,回答什麼倒不重要,關鍵是如何回答。

格式大於內容。

像這種自己同自己辯論的題目,孫淡倒不畏懼。

同古代人不同,他畢竟是從小接觸辨證唯物主意。凡事都有兩面性,需要客觀辨證地去看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認同某一觀點,並一成不變地全盤認同。那樣,就流於形而上學,不客觀了。

人看能孤立、片面、靜止地去看待一個問題,事物都是在變化的。

就算是古人,也懂得《塞翁失馬》這種樸素的辨證法。

一想通這點,孫淡心中就安穩了:這兩道題目,考官考的是考生的客觀公正和冷靜處理事務的能力啊!

這一點也是大明朝官員最應該具備的素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五代竊國

一字營

大學士

衣山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