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五章 陳洪出宮去了,大學士,衣山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百一十五章陳洪出宮去了
“西山碧雲氣爽,
京北蘆溝曉月。
看吾校棟起凌雲,
巍巍一堂坐其中。
半城都是讀書聲,
鬧市之中塵囂遠。
桃李無言,
濟濟沐春風。
願少年,他年勿忘化雨功……”
三十多個孩子大聲地唱著孫淡編的這首校歌,好象是一顆石子投進池塘,激起偏偏漣漪。低年紀的學童們也開始唱起來,漸漸的,整個內書堂裡都是此起彼伏的歌聲,逐漸連成了一片。
這首校歌是孫淡年前所作,請展家班的展老闆譜的曲,自己做的詞。
老實說,這首歌詞寫得實在不怎麼樣。可卻是孫淡第一次沒有抄襲,靠自己的真本事鼓搗出來的。好在校長也不需要弄一大段子曰詩云那樣的東西,簡單直白,朗朗上口為佳。
自從做了內書堂的學長之後,孫淡弄了許多新花樣。比如每天早上開課前要唱校歌,老師進書屋時,學生都要站起來說“老師好!”,每節課結束後還要留家庭作業。
當初,孫淡弄出這些新花樣的時候,許多內書堂的教習還很不理解,說內書堂興辦了上百年,從來沒聽說過上課之前要唱歌兒的,這麼做是不是有些胡鬧。
孫淡解釋說,太監們讀書,又不是為了科舉入仕,沒有考試的壓力,所教的知識應該以實用為主。而且,這些學員將來都會在大內任職,以後也要做同僚,每天聚在一起唱校歌,有助於增強學員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精神,
孫淡是內書堂學長,又有大名士的名頭,他既然這麼說自然有他的道理,內書堂的教習們也都不好反駁。漸漸的,所有的人都習慣了在開課前唱一遍校歌。
至於孫淡所留的家庭作業也很奇怪,大多是社會實踐性的內容。比如:收集整理漕運歷年所需費用,說出影響漕運的幾大因素;國家太倉每年應留多少陳糧為宜;計算一錠五十兩的庫銀火耗……
學員們畢竟都是孩子,對這種家庭作業都覺得十分新奇,也知道孫淡如今教授的是治國的道理,做起社會實踐來也非常上心。
孫淡對簡單的教授學員門聖人言毫無興趣,這些太監以後都是要進宮任實際職務的,若這些人精明能夠,對國家和百姓卻大有好處。於是,他的教授內容也更多地偏重實際,有點將他們培養成技術型官員的趨勢。
正月十六,春節終於過去了,嘉靖一年如期而至。孫淡終於再次回到了京城,大半個月沒有來內書堂,他竟覺得有些陌生,思維還停留在房山的那一大攤子事情上面。
房山那邊的織造局因為實行了股份制之後,湊集了大量現銀,到蠶吐絲前的原料也已齊備。至於改農為桑的事情也已經弄好,這幾天天氣開始暖和起來,房山九成以上的土地已經種下了桑樹,到長出桑葉也沒幾個月時間了。一切都朝這孫淡所料想的那樣向前發展。
至於房山的物價問題,因為有大量外來商販的湧入,蔬菜糧食的價格倒是落下去了。可大量的流動人口積聚在房山縣城之中,進一步推高了縣城的房價。如今一個普通的七十平方的袖珍院子已經被炒到了六十到一百兩銀子,已經超過了京城。
房山本地人的身家水漲船高,都覺得自己一下子變成了有錢人,可實際上的生活好象並沒有富貴多少。
不過,大量人口的流入帶動了一方經濟。如今,縣城中經商的風氣盛行一時,人人都有意在這次流動人口大潮中撈上一筆。就算是城中老得走不動路的老太婆們如今也知道在街邊擺一個混沌攤子賺點菜金,遇到城管執法大隊過來找麻煩,就翕動已經沒有牙齒的癟嘴一陣蕪言穢語罵將過去。
同時,還是有不協和的聲音傳出,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