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個錘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7章 建設任務,抗戰之鋼鐵風暴,搞個錘子,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蘇老,我為你引薦一下,這兩位是從海外回來的大才,一個是搞土木工程,建築專家茅以升教授,這位是地質專家李四光教授。○”輕易地攻下了平羅之後,看到馬家軍的實力,姜立暫時也放心了不少。讓馮佔海暫時負責前線總指揮,如何儘快安頓隨同一起西遷的近三十萬勞工,還有隨同一起的差不多8萬餘人的奉天難民。兵工廠帶家屬一起,加上其他工廠十幾萬人,至於東北大學只能算是零頭了。這比打一場大仗還要麻煩得多。藏式毅帶著一部分人去了蘭州,相比起寧夏,蘭州更具有發展的潛力,此時的寧夏暫時還容不下那麼多實業工廠,畢竟整個寧夏加起來也只有一百多萬人。
不過蘭州幾地能容納一些實業工廠,但那些務農的人暫時卻只能安置在寧夏。建房子,準備農具,買種子,歸置田地,讓黃顯聲,黃國棟這段時間都忙得暈頭轉向。前線戰事稍穩,姜立也不得不抽出一些時間來對寧夏重大的政舉安排一二。
“兩位教授,這位是中衛縣的水利專家,雖然名聲不顯,不過在這幾年治理黃河,整修水利委實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又是寧夏這邊的人。咱們現在底子薄,基礎差,要把這塊地方建設起來,得同心協力才是,相信在某些方面,總有些共通的地方。”
姜立將兩方相互介紹道。
“原來是從海外歸國的留學生,年少有為,能來到寧夏這麼偏僻的地方,真是委曲你們了。你們別聽姜軍長說,我一個糟老頭子,會的又是一些土把式,能做的怕是有限得緊,姜軍長把寧夏水利這麼重的擔子交給我,真是讓有透不過氣來呢。”蘇芳跟茅以升。李四光兩人握手笑道。
“蘇老謙虛了,來之前我見過了黃司令,看黃司令兩個黑眼圈,不知道有多久沒睡過好覺了。提起姜軍長一肚子牢騷,不知姜軍長又如何壓榨蘇老了。”
茅以升到隊伍中的時間比較早,認識姜立也早一些,對姜立的性子也比較瞭解,對於這些知識份子姜立是沒什麼架子的。特別是姜立,黃顯聲咬緊牙關也要在蘭州重建東北大學一事。更是贏得了全國知識界的好感。
“姜軍長一來,就提出要修整寧夏的水利,提出要修建譚家渠,雲亭渠,新開渠,天佑渠,扶農渠等十數條中大型渠道,單是修建這些渠道費用就達到兩百七十餘萬元。可以灌溉田地兩百一十餘萬畝。雖然我這把老骨頭要四處奔波,不過能造福桑梓也算不虛度光陰了。倒是要感謝姜軍長能給老朽這個機會,若是姜軍長能早幾年來寧夏,說不定寧夏就不是現在這般光景了。寧夏以前軍閥禍亂,能顧及民生疾苦的少之有少,馬家入主寧夏這麼多年來,在水利上的投入加起來還不到姜軍長的一個零頭。”蘇芳頗為感慨地說道。
“我這也是沒辦法。幾十萬勞工要安置,另外也要給寧夏的民眾謀些利益,兩頭兼顧。這是第一批投入,以後每年在水利建設上的投入都不低於一百萬,日軍寇擊中華。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難民,戰火很快便會波及到華北,華東,我這也是多做點準備,到時候多收羅一些難民。”姜立無奈地嘆道。
茅以升,李四光兩人倒抽了口冷氣,只是第一批投資便高達近三百萬,後面每年的投入都不低於百萬。寧夏並不是什麼大地方,地廣人稀,能投入這樣的治水資金絕對是大手筆投入了。
“如果南京能有這個決心,今年也不會數十萬人死於水災了。”李四光不勝唏噓地道,今年長江沿岸,單是受災的人便高達五六百萬,直接死於水患的更是多達二十於萬,而缺糧餓死,病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不說南京了,有些事總要人去做,也總會有人去做,咱們沒能力改變現在的惡劣局勢,但要為以後變好做努力,寧夏,青海。我跟黃司令的打算可不僅僅只是屯田,實業,鐵路,軍工全方位的發展才能為日後的抗戰打下最堅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