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7頁,歡樂土匪鬧民國,半渡,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寧漢合流的真正贏家是南京方面,除了蔣中正暫時下野,沒有任何損失,反倒攫取了實際權力,所以很快就遭到了汪精衛一派的抵制,爆發了更加激烈的政治鬥爭,國民黨元老胡漢民也被架空,去職出國,武漢方面大將唐生智和張發奎則發表通電,堅決支援汪氏。
南京特委會遂命令李宗仁、程潛北上討伐,在譚延闓、朱培德等實力派的支援下,打敗了唐生智的部隊,唐生智下野,部隊被李宗仁收編,兩湖地盤盡入桂系之手。同時,張發奎則借追擊葉挺、賀龍南征軍之際,殺入廣東,與李濟深爭奪地盤,與黃紹竑激戰於廣州城下,汪精衛失去了軍隊的支援,最後只好憤而辭職。
南方鬧成了一鍋粥,卻把閻錫山害得不輕,北伐軍攻克鄭州、徐州之後,就開始內亂不斷,把他頂在了和奉系對敵的最前線。
而張宗昌和褚玉璞敗於江蘇之後,又丟掉了直隸地盤,無奈之下掉頭殺入河南,循隴海線一路西進,攻向了盤踞在鄭州一帶的馮玉祥所部,失去了南方北伐軍的支援,馮玉祥和閻錫山只好暫時結成同盟,共同對抗安。
閻錫山倒向北伐軍之後,震驚最大的莫過於老帥張作霖,昨日信誓旦旦共同&l;討赤&r;的盟友,今天一轉眼就變成了&l;革命軍&r;。山西方面態度的公然轉變,使得奉系的形勢更加惡化。
為了以壯聲勢,張作霖於6月18日在北京就任安海陸大元帥,潘復出任安政府總理(北洋政府最後一屆總理),發表討赤通電,並派遣閻錫山的同學,軍政府參議署長丁國翰趕赴太原,明為奉上&l;安副元帥&r;一職進行拉攏,實為窺探閻錫山的動向。
閻錫山對丁國翰熱情招待,表示易幟只為自保,無意與張作霖為敵,轉勸張作霖放棄安稱號,改易&l;東北國民革命軍&r;,與南方言和,至於今後是否向奉系用兵,則始終未作承諾,丁國翰不得要領,無功而返。
隨著這些大佬巨頭紛紛活動,北中國的形勢一月三變,肖林也產生了濃重的危急感。
察東鎮守使督署衙門內,四十五師幾位高階將領齊聚一室,正在研討形勢。
迎面牆上一幅巨大的軍用地圖,蘇民毅手執指揮棒,正在介紹前線的形勢。
&ldo;馮玉祥佔領鄭州之後,張學良即率領三四方面軍由河南向北撤退,李天宏所部第七師也在其中,閻錫山派出徐永昌部出兵井陘,作出進攻態勢,但一直沒有採取下一步行動,使得張學良從容渡過滹沱河,在沙河以北的望都、曲陽、定縣、新樂一線佈防。&rdo;
聽說張學良和李天宏脫險,肖林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安二十萬人馬敗出河南,正在披靡千里而撤,如果晉綏軍攔腰截擊,恐怕立刻就是一場大敗。
閻錫山不願獨立對抗奉系大軍,一直在坐等徐州北伐軍沿隴海線西進,倒放了張學良一條生路。
&ldo;閻錫山雖然按兵不動,坐失戰機,但卻一直在忙著調兵遣將,已經面對奉系擺出了作戰姿態。&rdo;
蘇民毅又介紹道:&ldo;根據可靠情報,傅作義率第四師、李服膺第十四師前出蔚縣,兵鋒指向石家莊和保定。同時,商震率領晉綏軍第一軍,第七軍以及兩個騎兵師,三個炮兵團已經擺在娘子關一線,而徐永昌率晉綏軍第二、三、四、六各軍幾騎兵第八軍三個師,三個炮兵團陳兵井陘,隨時可能沿京綏鐵路東進,察哈爾的形勢非常緊張。&rdo;
聽說察哈爾正面的敵將是徐永昌,肖林心頭不禁一緊,徐永昌,原來是馮玉祥手下的國民三軍代理軍長,山西籍貫,剛剛投靠了閻錫山,此人現在名聲不顯,但在將來卻大放異彩,中原大戰晉綏軍總指揮,抗戰中擔任軍委會軍令部長,和軍政部長何應欽,軍訓部長白崇禧,政治部長陳誠並稱軍委會四巨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