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袖乾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3章 徐家織造廠(上),寒門首輔,一袖乾坤,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己辦廠,給太監的孝敬銀錢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價出售布匹綢緞,收入翻番都不是夢。
商人逐利,他們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當一個好的機會擺在面前時,他們是不會錯過的。
很快以吳家、徐家為首的華亭縣大戶就紛紛表示願意出資辦廠。而作為交換條件,他們支援縣尊提出的商稅改制一事。
經過他們的計算,即便扣除多繳納的商稅,他們能夠賺取的銀錢還是比做皇商多。做什麼事情都要趁早。現在華亭縣是新政試點,他們此時辦廠能夠享受到最多的好處。
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開了,辦廠的人多如牛毛,再想賺錢就難如登天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富商會立刻熱情滿滿的砸錢。在辦廠之前,他們要做好各種調查事宜,確保萬無一失。
終於在一個月後,徐家開辦的第一家民間織造廠開業了。
徐家本就掌握著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額,開織造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為第一批辦廠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許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繳稅賦減半等。
對此徐家家主徐曇十分滿意。在他看來王縣尊也不是那麼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賺錢,他徐家也要賺錢。只有雙方都賺到錢了才有繼續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錢都讓朝廷賺了,徐家卻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沒有什麼合作的必要了,他寧可不賺這份糟心錢。
對於織造廠產出的貨品銷路,徐曇是不擔心的。以徐家的影響力,別說是華亭縣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隸都可以輕鬆銷往。
唯一讓徐曇有些發愁的是織工。以前徐家雖然也從事織造業,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規模生產,手裡的織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辦廠之後,徐家織造廠規模翻了數倍,需要的織工數量也大大增加。
據徐曇的保守估計,最起碼也需要近千名織工。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哪怕徐曇已經將月錢翻倍,開廠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對此,徐曇自然不會滿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餘縣所招募織工。之所以不考慮蘇州府的織工,不是因為別的,是考慮到這些織工的鄉土情結。
讓他們背井離鄉從蘇州跑到松江來織布,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若非這層原因,徐曇自然是樂意看到織布織錦水平更高的蘇州織工來到徐家織造廠的。
......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