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袖乾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2章 困局與轉機(第二更),寒門首輔,一袖乾坤,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謝慎前世雖然不是社會學者,但對明末的困局還是有一套自己的分析的。
在他看來明亡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什麼小冰河,天災,後金,農民軍都不是影響局勢的關鍵。
何況農民軍為什麼會形成席捲天下之勢,還不是土地兼併到了不給普通農戶活命的地步。
中國曆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是被逼到絕路後興起的。
中國百姓多是順民,但凡還有一絲活路,就絕不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做那造反的事情。
君父君父,君在前父在後。
但如果這個君父拋棄了自己的子民,子民自然要自己想辦法討飯吃了。
如果往深處挖,就會發現土地兼併和科舉制度有著極大的聯絡。
明代的讀書人享有很多特權,考上了秀才便不必交稅服役。
而讀書人一旦中舉,更是成功邁入鄉紳階層。
即使不能更進一步考中進士,憑藉著舉人身份,在家鄉也能活的很滋潤。
無需舉人老爺多言,十里八鄉的族人、農戶都會爭相把田地寄掛在舉人老爺名下,從而達到免稅的好處。
當然,秀才相公也同樣可以免稅。不過秀才較多,沒有什麼統治力,還是選擇身份更為尊貴的舉人更穩妥。
故而族人農戶多會選擇舉人投獻土地。
要知道,雖然是有保人做中間人的,且雙方都是心領神會,農戶只需要給舉人交很少的租金。但這些土地畢竟名義上是舉人老爺的。
一旦舉人老爺反悔(雖然這種可能性很低),或者舉人老爺被加租,小農戶是沒有地方講理的。
去到官府狀告舉人老爺侵佔土地?那地契田契上可清清楚楚的寫著田畝已經過戶!
這本身就是一種潛規則,是處於灰色地帶不受大明律保護的,要怪只能怪那些農戶想賺小便宜,結果坑了自己。
及至明末,百分之十的精英階層手中握有百分之九十的田畝,土地兼併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舉個例子,徐階徐閣老是名滿天下的宰輔之臣。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他的老家松江府,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在徐階名下的。
當然,以徐階的身份,未必會真的做出賴賬侵佔土地這麼吃相難看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代名臣的大汙點。
有些時候不是你要兼併土地,是族人鄉里投獻。他們寧可給這些士大夫吃糧也不給天子不給朝廷吃糧,直接導致大明是一個官富國窮的畸形結構。
要想解決這個頑疾,單純靠蠻力殺大戶是不靠譜的。這樣不但會激起反彈,還可能動搖國本。
轉移矛盾無疑是個極為巧妙的辦法。
只要能夠不停的打勝仗,就可以遮下醜陋的東西。
而一旦大明朝廷控制了西域,就可以學盛唐時,遷健兒入西域開墾土地。
中原土地緊張,可西域土地並不緊張啊。
只要肯吃苦,要想發跡還是不難的。
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但至少可以讓大明多出一百餘年的國祚,為改革贏得時間。
說起改革,謝慎還是十分推崇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的。
這個上承唐代兩稅制,下啟清朝攤丁入畝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雖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個國策在地方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但卻是提出了一種可能性。
張居正絕對算是夠手腕的政治強人,換成范仲淹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恐怕又會是一個早夭的“慶曆新政”了。
政治家絕不能是理想主義者,因為政治處處都是博弈和妥協。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為什麼能夠獲得相對成功,不就是因為吸收了蔡京這樣的人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