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酷吏?撞柱而死!
庭外有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酷吏?撞柱而死!,大明:我姐夫是朱由校,庭外有棠,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子龍見此乾脆舉起了手中的手銃,對著他腦袋,問道:“捐還是不捐?”
鄭善偉:“……”
隨即,他只得答應道:“我們捐就是,敢問要捐多少?”
陳子龍報了數字。
而鄭善偉也不敢怠慢,只得忙吩咐管家去取糧食。
陳子龍則在拿了銀子後,給鄭善偉硬塞了一個“救災光榮戶”的木製獎章。
在陳子龍等農兵走後,鄭善偉氣得要把這木製獎章摔在地上,但他兒子握住了他的手:“爹!別摔,這可是五百石糧食換來的呀!”
鄭善偉這才沒摔。
就這樣,與吳興應對旱災是讓老百姓出錢又出力不同,夏允彝則是強逼士紳出糧,而讓百姓出力。
而因此,夏允彝雖惹得士紳們怨聲載道,但百姓們卻沒有因為大旱賣田賣地乃至賣兒鬻女,只是比往年辛苦了些,農忙之餘還要參與修水渠。
但百姓們也沒白修。
因為知州衙門給他們發了工錢。
對於老百姓而言,自己的力氣不值錢,所以他們還覺得自己賺了。
不過,在朝堂上,吳興的名聲卻比夏允彝好太多。
“陛下,地方官員考成後,臣等一致認為,吳興堪稱現今本朝第一能吏!故而,吳興當重用,升遷回京!”
這一日,在朝堂上,吏部尚書周應秋向天啟奏報天啟六年的考成結果後,就將吳興讚譽為第一能吏。
天啟聽後有些不喜:“不是在睢州的夏允彝?”
“陛下!夏允彝只能堪稱第一酷吏!”
吏部左侍郎錢龍錫這時候補充了一句。
天啟聽後沉下了臉。
而這時,大學士朱國祚也跟著說道:“陛下,據臣所聞,吳興在永城的確政績卓著,他興德教而倡學辦校,又賑災興修水利,當地士民皆稱其賢!”
“陛下,臣乃永城人,臣可以左證,吳知縣作為本縣父母官的確善治,據臣家鄉親友來信說,吳知縣清正廉明、知民疾苦,又善於與民溝通,使新政推行過程中大受民眾歡迎,如今永城已路不拾遺、家家五穀豐登,人人知禮!”
作為永城人的太常寺少卿桂應卓此時跟著說道。
“是啊,吳興雖是翰林言官出身,但做地方父母官也很出色,將來若入閣,必為社稷之能臣!”
“沒錯,吳公廉潔奉公、才幹卓越,真乃吾等楷模!”
“聽說已經有永城士民在為其縫製萬民傘,可見其有多得民心啊!吾不及吳公也!”
……
一時間,許多文官皆稱讚起吳興。
連帝師孫承宗也對天啟道:“陛下,臣也聽聞士林親友們多說吳興善水利、善治學、善馭民,反倒是夏允彝,到底是年輕,雖推行新政頗為認真,但卻也難免行事急躁,不知變通,而致使朝野間對其多有怨言!”
“陛下!臣親自去了睢州,臣認為夏允彝將睢州治理的很好,也很得民心,而並非民怨載道,更算不上是酷吏,因為夏允彝任睢州知州期間,多次賑濟流民,甚至不惜將自己州衙騰出來作為流民臨時居住地。”
但張貴這時候替夏允彝說起話來。
他親自去了一趟睢州,他也由此不得不承認,夏允彝這個歷史上願意破家救國的民族英雄,的確不同於一般計程車大夫,也的確跳脫了只為自己階層利益說話的束縛,而在主政睢州期間,真的站在了庶民這邊,且嚴格推行著新政,也很開明的接納了當地百姓的一些建議。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天啟聽後,則趁此機會道:“是與不是,得朕親眼看看才知道,朕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