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天啟震怒!將這些儒臣下獄抄家!
庭外有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九章 天啟震怒!將這些儒臣下獄抄家!,大明:我姐夫是朱由校,庭外有棠,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師。
內閣首輔韓爌急匆匆來到了天啟的寢居之所。
一般情況下,只有在八百里緊急軍務出現時,韓爌才會不經通報,直接闖入天啟私地。
“陛下,薊州來報,有號稱十餘萬韃子大軍,攻佔遵化入關,直逼京師而來!”
天啟因而也沒生氣,相反也意識到了問題很嚴重,並很快就聽到韓爌向他奏報有韃子入關的訊息。
“十餘萬韃子大軍?這麼大規模。是蒙古諸部嗎?”
天啟神色凝重地問道。
韓爌道:“急遞上說,有建奴人,也有蒙古人。”
天啟聽後迅速明白了過來:“看來是勾結在一起了!果然當我大明在關外遼南一帶具備攻勢後,即便朕還在令各邊對蒙古人輸入糧草茶鹽,也還是無法阻止其為了壓制我大明崛起,而要與建奴一起勾結的決定。不同勢力之間,果然不能指望靠錢糧就能換來彼此和平相處。”
說著,天啟就道:“立即召閣臣九卿廷議此事!今夜就拿出一個議程來。”
“遵旨!”
沒多久,吏部尚書袁可立、兵部尚書盧象升等皆來到了勤政殿,並得知了十餘萬韃子入關的事。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 安裝最新版。】
可能沒有十餘萬。
畢竟只是號稱。
但大量韃子入關也的確是個事實。
而擺在大明君臣面前的是,近衛軍一大半兵力在遼南輪戰,又有一小半被張貴帶著南下去了,在京畿只有三萬兵力。
三萬兵力防守京城是足夠了。
但大明新政推行了這麼久,天啟的胃口自然不是隻滿足於擊退韃子,而是要讓韃子有來無回,使其明白,大明關內不是來了就能輕易離開的。
袁可立和盧象升等也都明白皇帝的心思。
故而,袁可立道:“下詔勤王。”
盧象升也表示贊同道:“沒錯,陛下,韃子能戰之兵有限,如今既然號稱十萬,薊州那邊又的確發現數萬韃子,那說明韃子這次是傾巢出動。若能借勤王之名,將各邊兵馬彙集,予以聚殲,則必能重挫韃子元氣,使其十年乃至二十年不敢窺伺我關內!”
天啟點頭:“準!此次聚殲來犯韃子一事,各路勤王兵馬,俱聽大司馬盧卿節制。”
“遵旨!”
於是,沒多久,勤王詔旨便經內閣釋出出來。
張貴在路上透過《邸報》看到詔旨內容後,不由得心情更加凝重了幾分,並進一步加快了速度,往京師趕。
畢竟他麾下的五萬近衛軍提前一日趕到京師,就能提前一日增強大明在京畿附近的兵力。
張貴不得不承認的是,大明京師附近的防禦縱深的確還是不夠寬,韃子入關後很容易就圍住京師。
而且這種事在大明以往的歷史上已經發生了不止一次。
當然這也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了。
不過,對於張貴個人而言,他還是希望大明在京師周圍的戰略縱深能寬一些,至少昔日永樂時期的大寧衛這些繼續存在比較好,當然如果寬到貝加爾湖就更好了,乃至到北極。
在張貴往京師趕時,遼東巡撫袁崇煥也率領著麾下關寧兵在往關內趕。
所謂關寧兵原是孫承宗和袁崇煥在遼地以遼地將門為基礎訓練的新兵,如今被統稱為關寧兵。
只是關寧兵一直採取守勢,如今在這個時代,其風頭自然不及在遼南一直採取攻勢的近衛軍,所以,天啟和朝臣們都沒太在意到這支兵馬,只是把他當做稍有勢力的邊軍之一。
袁崇煥在趕來關內的途中,也透過《邸報》看到了朝廷發出的勤王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